第639章追谏

作者:韭菜东南生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是辽东镇,辽东镇一年耗费的钱粮,相当于其他八镇的总和,但这么多的银子花下去,却不能保证辽东的胜利。

原因就是很大一部分被贪墨、截留了。

以辽饷为例,自辽东战事起,从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开始,到天启元年,前后不到四年时间,辽饷用银即达一千七百二十万两,平均每年支辽饷四百多万两。前三次辽饷加派共九厘,合计加征银两四百八十多万两。

但这些沾满百姓血泪,朝廷费劲心力征收上来的饷银,并没有全部发放到每一个为国效命的士兵手中。银两发放过程中,各级官僚和将领,层层贪污和克扣,以至于一百变五十,五十变二十,前线将士一边为国效命,一边要为家人的生计犯愁。

不止辽东镇,各地军镇都是如此。

身为一个穿越者,对饷银黑幕有深恶痛绝的了解,因此朱慈烺抚军京营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饷银发放制度---饷银的发放不再是层层逐级,由将官代领,而是士兵本人亲自领取,其他人,哪怕就是各营主官,也不得代领。

饷银司脱离主官的管辖,直接归京营抚军、也就是太子领导,直接对太子负责,清楚的身份木牌、士兵编号和思想教导官的严格监督,各级军官们想要在士兵们的军饷上动手脚,已经是不可能了。

京营饷银司是一个范本,在朱慈烺的谋划里,未来要推广到全国,但现在还不行,尤其是像辽东镇,或者是左良玉那种已经有军阀迹象的军镇,更是不宜轻动----为了大局的稳定,朱慈烺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咽,假装不知。

眼前的宁远军就是这样。

明知道下面很多的底层士兵,只能领到朝廷分发给他们的一半军饷,但作为帝国的储君,皇朝第二人,却不能发作。

悲哀吗?

但这就是改革和革命的区别。革命就是推倒重来,人头滚滚,从体制到人员,零容忍,不管青苗还是杂草,全部清除;改革却是循序渐进,为了更大的目标,对一些肮脏必须暂时隐忍。

……

中午,朱慈烺就在校场边,和宁远城中把总以上的将官共进午餐。而一些在检阅之中表现不俗的将士,也被朱慈烺特准一起参加,并接受赏银。

其中一个人引起了朱慈烺的兴趣。

大明崇祯十七年,有个朝鲜人踉踉跄跄地来到位在北京昌平县城外的崇祯帝墓前,绝食七日七夜而死。

这个朝鲜人叫崔孝一。

崔孝一,朝鲜关西人,本是朝鲜士兵,朝鲜投靠建虏后,逼着朝鲜派兵相助,每战,崔孝一不杀明兵,只是虚假应付。崇祯末年,崔孝一举家浮海,在山东登州海边登陆,后辗转投靠宁远总兵吴三桂,与建虏作战。

甲申之变,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传到山海关时,「恸哭六军俱缟素」,崔孝一的天都塌了,天子死社稷了!他这个属国子民,还能为谁而战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