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身的人,但提出也却难施行。
边疆重地,一旦出了乱子,国家倾覆只是等闲,也只有如今,漠南平稳时,才敢施行,也敢提出。
“检地,选兵,改制边军。”
吕大器这时,终于吐露出最后的手段。
朱谊汐听完,站起身,屋内冰盆极多,散发着阵阵凉意,他心思忽然就转到了地下。
如果把地暖中输送井水,那是不是把温度降下来?这可比冰盆强多了。
走了几步,他才回过神来,感慨道:
“这个世界不缺少发现问题的人,更不缺少提出想法去解决的人,但唯独少一样——解决问题的人。”
“朝堂上,御史们习惯挑刺,提出的问题建议多如牛毛,但真正会有人去施行,却寥寥无几。”
“老臣明白。”
吕大器附和道:“卫所改制,是堵胤锡,海运是孙长舟,而京营则是陛下亲力亲为,才有了如今盛况。”
“没错。”
朱谊汐双手靠后背,挺直了腰板,对这马屁很是受用,他淡淡地说道:
“对于堵胤锡,某准备把他弄到北京来;政务繁忙,内阁中似乎也有些忙不过来了……”
这两件事根本就不搭,但这赤裸裸的明示,却让吕大器怎么也忍不住,呼吸渐渐急促。
虽然说是一把年纪,但谁不想入内阁,成为百官们口中的阁老?
“微臣,老臣,臣愿意去九边,巡察军务,重整边军之事。”
吕大器立马拱手,郑重其事的说道,双目极其明亮。
“边军与内地不同,须慎之又慎!”
皇帝开口,语气似乎都带着谨慎。
像是固原、榆林、甘肃、大同等军镇,主力已经被整改,已经吃了几年皇粮,但军政却一塌糊涂。
而且人家这时候正在打河套地区,你要是瞎来,这不是乱了大事?
“臣愿意听从朝廷指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吕大器连忙做起了保证。
“你是兵部尚书,是你的份内事,我自然信得过你,也只信得过你。”
“递个奏本上来吧!”
朱谊汐略带深意地说道,后者心中欢喜,迈着矫健的步伐离去。
而吕大器刚离开皇宫,扭头就递交了奏本上来,通政司不敢耽误,立马转呈到了内阁。
内阁附票后,又呈到了皇帝面前。
随着内阁的逐渐成熟,六部一般只有参政议政权,而建议权牢牢把握在内阁三人手中。
此时,边军问题提出来,解决方法上自然可以参考吕大器的,但得由内阁来讨论是否可行。
“让三位阁老来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