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科举变革

作者:飞天缆车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害。

最后,则是武事糜烂,包括边军,卫所等,国家赖以维持的武力,完全成了负担。

贪腐和武事还可以重整一番,或者说如今已经在改变,但结党营私却很难。

而今日,终于提上日程。

事实上,在改革中,皇帝也曾想对八股文开刀。

但他想了想自己在穿越前参与的公考,他么的还不如八股文呢!

其终归是一种选官手段罢了。

与之相比,唐朝靠作诗选官更不靠谱。

人家辛苦寒窗数十年,哪怕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但会挥洒的汗水却难以计量。

形式不变,对于内容却可以变更一些。

例如,首重策论而轻八股。

“科举之弊,非在会试,亦或者乡试,而是在县试门槛。”

对于科举,阎崇信是看得最清楚的。

内阁三人之中,赵舒是举人出身,张慎言是进士,只有他是秀才,再加上年纪最轻,所以说话总是没有底气。

但此时,他双眸明亮,说的话掷地有声:

“陛下,朝廷规矩,百姓若是想参与县试,这个秀才的第一关,则必须要有廪生作保,才可进考。”

“而某些地方,廪生与士绅结为私情,互为担保,而对寒门冷户拒保,以至于秀才名额被限制。”

穷秀才,穷秀才,叫是这样叫,但在封建时代,每两三年一考,一县的名额不过几十人。

其稀缺程度可见一斑。

而秀才又影响举人,所以那些士绅们就勾结廪生,互相作保,人为的限制参考,从而让秀才成为他们的囊中之物。

关键在于,这种陋习,还符合规矩。

“你的意思?”

“废除廪生作保制。”阎崇信沉声道:

“至少绍武元年以来,陛下废除贱籍,作保制本就不合时宜,何故又再施行?”

“可祖上作奸犯科之辈,也不得参与考试,所以担保还是要有的。”

张慎言建议道:“不如由廪生作保,改为由秀才担保即可。”

“此换汤不换药,一应有人担保,自然免不了被利用。”

阎崇信深恶痛绝道。

“若无人担保,怕是容易坏了规矩。”

“由里、县作证,足以证明其人,秀才担保不过是画蛇添足罢了。”

两人难得的争吵起来,言语来往激烈。

“好了!”

皇帝直接制止了二人,思量再三,道:

“参与县试的担保,定然会给予某些人捞钱的机会,尤其是廪生。”

“既然如此,那就由两名廪生担保,变更为一名秀才担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