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的时间,先让他去刷资历再说。
群臣知道后,一个个都沉默了。
旋即,又忙活着准备在使团中插人手,人人都知晓这是个躺赢的差使,谁不想子弟混功劳?
热闹的正旦过去后,时间就来到了绍武五年。
即,公元1651年。
也就在过年后不久,新任秦王朱存木釜苦等了数月,终于获得圣旨,获封秦王。
也就在这时,朱谊汐突然醒悟。
朱存木釜没有子嗣后裔,虽然年纪轻,但想来未来肯定惊险。
这秦王爵,也能让自己某个儿子去继承,也算旁支入嫡系。
兵部对于物资供应,倒是有条不紊地准备着,鞋袜,被套,夏装,武器,火药,骡马等等,大量的囤积起来。
由于军粮是从太仓中直接拨出,粮价反而没怎么涨价,一直平稳如初。
不过,吕大器入阁后,对于京城的粮价,做出了新的建议:
“绍武二年,京城初复时,姜少保(姜曰广)留守京畿,核定粮价为一石每银圆,上下浮动不得超过一成。”
吕大器拱手,看着眼前的皇帝,以及内阁大臣们,他丝毫不慌,说出了自己入阁的第一把火:
“如今京城稳固,海运畅通,丝毫无运河之堵塞,以至于漕运总督衙门核定的运兵如今只有万余,甚至逐月在减少。”
“如今海运占七成,漕运只有三成,京师粮食极多,粮价却不动如山,依旧在一块银圆附近。”
“据老臣所知,江南粮价最贵的应天府,也不过七毫,京师粮价不合时宜。”
闻听这话,气氛瞬间就安静下来。
无他,粮食问题无论在何时都是要紧的事情。
在湖广时,幕府借助于陕商的力量,建立起了粮食行会,聚集了大量的中大型粮商,稳定了粮价。
随后,又建立了铁器行会,盐商行会,酒醋行会等等,控制着消费品的价格,顺带解决收税的问题。
等到皇帝入北京后,考虑到行会巨大影响力和垄断性,解散了各种行会,但却出导了粮食指导价格,防止物价飙升。
在这个粮食决定一切的时代,控制了粮价,就等于把控了物价。
粮价稳,则万物稳。
各省都对粮价具有指导价,而京师更是如此。
这两年来,由于河北、山东陆续恢复了生产,加上南方稳定输出粮食,粮食其实一直是处于阴跌状态,粮商大谋其利。
粮价不跌,其他物价也就硬挺着,这就让人难受了。
所以,吕大器的意见是,随时势而变,粮食指导价也要变。
一个想变,而大部分的朝臣却不想变,想要稳定。
之所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