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
如果让吴起、白起带着一群乡勇,在平原上面对高阶具装铁骑,也许吴起、白起的战绩会好看一些,但基本上必败无疑,这是国力上的碾压。
楚汉相争,一开始是项羽占据优势,在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取得关中之后,双方开始转入僵持阶段。然后韩信单独带兵,攻打赵国、齐国等地,进行发育,双方国力逆转,项羽也就不可避免走向败亡。
张华对用兵的看法,与吴起一致,更是让吴起坚信,自己遇到明主。
吴起虽然在几个诸侯手下辗转,但都是因为遭到猜忌和忌恨,倒不是吴起本身忠诚有问题。
在吴起看来,忠诚和愚忠,是两回事。
只要君王信任,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吴起就可以效力。
“我可出山,为国君效力,但还请国君答应我一事。”
吴起提出最后一个条件。
“如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自然答应你。”
“我吴起,只是想要找到一国,施展才能。虽能出将入相,但也因此遭到不少人忌恨,今后请国君不必猜疑我的用心。”
吴起郑重其事。
吴起屡次被国君和贵族猜疑,已然有心理阴影,提前和张华打招呼。
本身来说,执掌兵权,用兵又极强的将领,最容易被君王针对,白起、韩信、岳飞,莫不如是。
其次,吴起又会主持内政,试图变法图强,那么就容易触动贵族、世家等集团的利益,自然容易得罪这些人。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我请你出山,必定不会对你猜疑。”
不论张华内心作何感想,当务之急是请有“兵家亚圣”之称的吴起出山对付刘秀。
以后的事情,谁又能说得清楚。
“那么,老师,告辞了。”
吴起终于如愿以偿出仕,恭恭敬敬,向子夏作揖。
“此行,务必要当心。”
子夏只能帮吴起到这里了。
张华想方设法,想要骗吴起出山。
吴起又何尝不是费尽心思,想要在张华这里获得更高的地位,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
因此吴起才请子夏作为引荐之人。
子夏毕竟是孔门十哲,地位很高,张华都要给子夏几分面子。
实际上,在张华心目中,吴起的地位要高于子夏,吴起的条件只要不过分,张华都会答应。
吴起这样一来,反而是有些画蛇添足了。
当然,吴起并不知道其中的关系。
张华与吴起离开儒家,表面平静,内心却颇为激动。
孙吴韩白、卫霍李岳。
据说这是统帅最高的八个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