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正名

作者:龙之宫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国家进行交流,因为在雅言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词汇加入进来,但加入词汇之后又不能让天下人一起更新这些新词汇,就会搞得鲁国有箸,楚国有筷。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标准,是以鲁国雅言为基础,还是以楚国雅言为基础?显然如果二选一的话,并不是最佳的答案,会导致鲁国或楚国不满。所以就是以《诗经》为基础,因为《诗经》可在全天下流行,可以作为全天下的标准。

所以如果有人在楚国引用《诗经》里的箸,那楚国人也就知道他是在说筷子。

《诗经》就是不同地区交流的一套标准用语,所以不能有分歧,要统一。

芸姚说出这番理解远远超出《诗经》本身,而是说出了《诗经》在春秋时代的深层作用,这可不仅仅只是读懂《诗经》而已,这已经是在分析和解构了,同时也已经理解了孔子的‘正名’思想。

正名就是为了让社会运转得更加流畅,更加和谐。

孔子没想到这位女徒弟竟然如此敏锐,一年时间就比其他的弟子更理解自己,而且能用这么直白的话解释清楚,老实说夫子自己也只是认为《诗经》很重要,却没有总结出《诗经》是一种标准,而正名就是要明确这个标准。

“看来你是可以学《周易》了。”听了这席话,要是再不教芸姚,就是耽误她了。

可惜是个女子,若是男子的话,说不定她可以改变这个混乱的时代。

几个核心弟子都很羡慕,他们都是知道芸姚是女弟子的,毕竟他们和孔子太亲近了,根本瞒不了他们。一开始子路还有些生气,觉得孔子不该收女弟子,但此时此刻他是心服口服。因为芸姚说的这些,他都没想过。

对芸姚的智慧有深刻了解之后,孔夫子倒想要听听芸姚对克己复礼的看法,毕竟以前他都没问过芸姚,今日既然知道她的聪慧,就要问一问:“那你对克己复礼的主张如何看待?”

“克己自然是好的,但没有一条明确的标准。复礼虽然标准很明确,不过周礼显然并不符合现代各国。”芸姚表示克己复礼都有自己的问题。

“克己的标准还是有的,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夫子说道,这点他可以反驳,但后面就反驳不了了,毕竟他到处碰壁就说明了大家不愿意接受周礼。

芸姚倒是忘记还有这点,毕竟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太难,很多时候她都选择性遗忘了。如果以此作为克己的标准倒也可以,只是很主观,不能通过客观表现出来,不好把握尺度。但芸姚也不反驳了,因为光是复礼做不到已经够让孔夫子难过了。

“为什么不符合各国?”孔子问道。

“很简单啊,因为大家完成了累积。一户农人精耕细作两代人,就可以培养一个工匠。一户工匠勤勤恳恳两代人,就可以培养一个游士。而游士就要想办法建功立业,想办法成为大臣、大夫,天下越动乱,机会越多。大臣大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