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翰林修撰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榜眼言仁化为翰林编修,与盛长桢的官职一字之差,却只是正七品的官职。探花余德也与言仁化一样,被授为翰林编修。

被安排在翰林院当官员,可以说是最为清贵,是朝廷重点培养的对象。

不仅可以在中枢各部门观政学习,还会被公派到各地熟悉地方事务。

这种公派,并无具体任务,堪比公费旅游。

到了地方上,他们相当于朝廷的特派员,对于地方官员的失职行为,有权上本弹劾。

这些翰林院官员至少也是七品,与地方上的县令同级,又直通中枢,所以地方官对他们的到来向来都是以礼相待,不敢怠慢。

前三甲之外的新科进士,被授为从七品,要进翰林院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二甲之中,少数特别拔尖的,还有机会通过朝试进入翰林院。

例如盛长柏就是如此,入翰林院三年,表现优异,如今也升到了修撰一职,与盛长桢同级。

其余大部分人中,有本事有门路的,能够去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做个实习生。三年实习期结束,就能在这些中枢部门转正,前途也算通畅。

文炎敬作为二甲中一人,就被分派到工部。这还是靠着他恩师盛纮的庇佑,上下运作,才能得到这一肥差。

顺带说一句,盛纮如今这些年来,靠着他在官场上的八面玲珑,也从最初的六品官升到了正五品。

进士们中最后剩下的,就只能被分配到各府各县,做个属官。

所谓属官,就是二把手和三把手,基本没有决策权,只能辅佐正印官行事。

从此往后捧着卵子,一步一步往上爬,不知多久才能爬回汴京为官。

像新科进士最后一名的吴悼,就被分配到衢州府做了个推官,从此宦海沉浮,必定是要受尽磨难。

当然,他们比起那些举人官还是强多了。那些举人出身的官们,授官只是从九品,可以说是从整个官僚体系的最低端往上爬。

其中辛苦,可想而知。

而且这些举人官的升迁之路上,还有一层看不见的天花板。如果没有什么大变故,他们到老死也只能止步在四五品的官职,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二品的阁部大员。

比起他们,盛长桢可就幸运多了。

朝廷之所以要把他们前三甲都安排进翰林院,就是因为翰林院是为国储才的地方,是天下最顶尖人才荟聚之地。

盛长桢作为翰林修撰,平时主要是做些掌修国史,草拟文稿之类的清闲工作。

看起来这些工作无关国计民生,但前途却是一片光明。

因为翰林院的官员,是距离皇帝和朝廷中枢最近的官员。

在翰林院的经历,可以让盛长桢迅速提升在中枢的行政经验,了解本朝历史,为日后被委以重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