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痼疾难除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不止如此,大户们还通过放贷的手段吞并平民的土地。平民向他们借贷,都要负担极高的利率,并以土地为抵押,一旦还不上贷,就要被收走抵押的土地。

每逢灾年,平民家产单薄,缺乏抗灾能力,为了来年的收成,便只好向大户借贷。大户们就能借此手段名正言顺地吞并大量的土地。

大量平民因此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流离失所,甚至为了谋生而落草为寇,最终发展成叛乱。

越往南,这种情况就越严重。因为南边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大周朝南边的几次叛乱大都是因此而生。

虽然朝廷很快就调兵平定了叛乱,也涌现出一批像顾廷烨这样的优秀青年将领,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罢了。

这是封建王朝的顽疾,非得来次惊天动地的改革才能够破除。

而如今在位的老皇帝赵开益,很明显没有这样的能力。

老皇帝赵开益在位数十年,施政以仁,这在王朝初期固然是好的,能够休养生息,积蓄民力。

但大周朝已经开国百五十年了!

各种矛盾已经尖锐无比,只是单纯的捂盖子又有什么用?

老皇帝这样做,其实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他没有打破现状,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和魄力,就只能勉强维持朝局,惨淡经营。

所谓的仁,直接受惠的,是百官和老皇帝的身边人,至于百姓,却是隔得太远了,无福消受。

这些,盛长桢都看在眼里,但他也无力改变。

盛长桢想得再多,也只是一个从六品的翰林修撰,他蹦跶得再欢,终究还是达不到能够决定国策的层次。

他能做的,也只有尽力救助些看得到的流民,以求心安。

就这样一路进入到了江浙道,离盛长桢的目的地宥阳也就不远了。

此时已经将近入冬,尽管盛长桢是一路南行,也感受到了天气正在转凉,凛冽的寒风不断袭来。

江浙道是大周最繁华的地区之一,不仅农业发达,商业也十分兴盛。最令盛长桢惊奇的是,江浙道的流民比起之前沿路所见,要少了许多。

发现了这一点,盛长桢不由地精神一振。

难道江浙道有什么良方,能够救百姓于水火?

想到这里,盛长桢再也等不及了,他急忙赶去江浙道的首府金陵,想要当面向江浙道巡抚王世昌求教。

然而,当盛长桢赶到江浙巡抚衙门时,却吃了个闭门羹。

守门军士言明,每日想要拜见巡抚大人者,数不胜数,巡抚大人公务繁忙,哪有空一一面见。若要拜见,请明日呈上拜帖再待召见。

盛长桢被泼了一头冷水,但他也不是什么气量狭小之人,很快就释然了。

一道巡抚,那都是正三品的封疆大吏,位高权重。<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