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刨花生前,我们又去找过林县尊,他不在县衙,大舅说知州召见。
我倒是也很着急收完,看看到底一亩地能收多少。
你看这天,今天好似要下雨一样,咱们要么雨天前收,要么雨天之后收。”
沈大伯也抬头仔细看看天,然道:“秋天雨水多,估摸着,要等雨下过天晴了收更合适。”
沈笑也盯着阴乌乌的天发起了愣。
那么,林修尧现在哪里呢?他和杨知州一起接到了顺天府府尹的召见。
第二天又随夏府尹一起到大兴的皇庄。
如今,正在看士兵们把每一亩的红薯过称。
从昨天上午一直挖到天黑,两百来亩红薯挖完了,但是怕损伤薯块,称没有来的及过。
为什么皇庄只种了两百亩呢,因为头批送来的秧苗只种了两亩地就没了。
那二百斤成品红薯,宣德帝吃了点,剩下的送到皇庄育苗,时间紧,也就育出只够种一亩地的新苗。
至于第二次送来的种秧,林家一收到累死许多马送来的信,就派人在泉州附近寻找。
文九太太的船到泉州时,他们已经买回一部分,加上夏季海运快,不然她哪能那么快又从泉州拉来秧苗的。
至于在整个福建找,不好意思,地方大山多,等找齐就过了北方的最佳种植时间了。
再说乡民们都是种个半亩一亩的,用来填饱肚子的,这东西又不能抵税,没有人一下种几十上百亩。
随着一亩亩斤量报上,三皇子激动的几乎跳起来。
“最高一千四百一十六斤二两九钱,最少的九百三十六斤四两。
林知县,一千多斤呢,比之你老家的产量如何?”
夏府尹和杨知州激动啊,这可是大功,他们同时向林修尧。
林修尧已经陪同看过所有亩产,沉吟片刻,他道:“老家的红薯多种在山脚荒坡,产量参差不齐。
据询,有人看护的好,沙地产量可以达到千斤以上。”甚至更高。
三皇子立刻明白了,红薯更喜土质疏松的地方,上等良田,还是有些浪费了。
“你们县里种的,每亩收多少斤?”
“还未曾动手挖。”林修尧据实以告,“本来定好了这两日的,不想皇庄也是同一时间开挖。”
“这样,我去把皇庄的产量上禀父皇陛下,你速速返回县里,将亩产的数量称出。”三皇子喜悦之情难掩:“听说你们种的是下等田和中等田。”
“是。”林修尧拱手道:“三皇子,这天恐怕不适合今日收。”
夏府尹也道:“不若转晴后再收县里的,不差这一两天。
要紧的,是皇庄这二十多万斤今天要收好。”
杨知州连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