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可以去,我们家一直都有人在。”
“那行,乡里乡亲的,你可得便宜点呀。”
“程家舅舅,十里八村的,再没我们家的薯苗物美价又廉了。”沈志和一帮人徒步来到村口。
“七两,你怎么在这儿?”
“二哥。”沈笑又看向沈小舟几人,一个个打招呼,却不方便和沈志说那么多。
他们都避过地上的两人,走进村里。
“二郎,怎的来这么多人,没听你大舅说要干啥活儿呀。”有人高声问道。
沈志:“不是我大舅的事。”
“程家的人,都跟我来。”程族长在沈曜赶来的骡车上喊人。
呼呼啦啦的,大家迎上问什么事时,程族长道:“到家说,堵个村口不好看。”
他们跟着程族长离开了,黄家管家的人却和沈志他们搭着腔说话。
要说,沈家村的姑娘是香饽饽,儿郎们也照样不差。
多少都认两个字,去年沈家还开了作坊,不出门都能挣钱。
沈曜这边把车给程怀谦,小声和沈志言语几句,他们就和沈笑挥手,和村民们招呼后先去大舅家了。
村民们就见沈笑把潇氏孙氏扶上车。
蒋氏跟上车道:“七两,我和你们一起去。”
潇氏张张嘴没有说话,就看到又有两个程家妇人也坐上了车。
她们被前后夹在了中间,都找不到机会和程怀谦说话。
沈笑则是和蒋氏聊着做红薯蜜条的事。
她道:“蒋奶奶,要是自己家吃,蒸两个时辰后切片晒三两天,八成干的时候吃最甜。”
有一妇人问:“那要是想拿去卖呢?
我那口子在通州捎来的白薯干,放的更久,还吃着又甜又劲道。”
瞧,沈笑就知道,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总有善于钻研的人研究出各种美食。
她笑道:“那就费劲了,听说要几蒸几晒才能做好。”
“自家吃,咱不去费那个劲儿,你蒸一锅去卖,还不够柴禾钱。”蒋氏就拍腿道:
“七两,我可听说了,你家麦子去年收的不老少。
你十七婶回来说,她家也种一亩你们的麦种。
今年要是还有,记着给老婆子留点。”
“行呀。”沈笑知道,十七婶是程家的闺女,她道:“我们几家前年没有种冬小麦,都种了点紫云英肥田。
没有想到,东洼那两亩种出的麦子会比往年多三四斗。”
“咱农家人,多一斗都高兴半天,蒋婶子,回头我们一块种呗。”另一位程家妇人道。
“那得问七两有种子没。”蒋氏她们都盯着沈笑,希望她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