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思想也是比较封闭的。渗透一个封闭的地方是很难的,成本太大,姬定打算最后再消灭秦国,先堵住他们,关内是安全的,那你们就待着,也别想出来。
北方赵国民风彪悍,那赵王父子,皆是一代雄主,姬定认为必须要强大的实力令他们屈服。
齐国远在东边,又比较富裕,姬定决定先跟齐国耗着,打持久战。
魏国地处中原的中心,人们思想比较活跃,可以用宣传去瓦解魏国。
为什么姬定首要目的就是夺取洛邑,首先当然是担心,这近在咫尺的老家毁于他人之手,毕竟当时韩国都已经血槽见底,极有可能会向洛邑吸血。
洛邑可是很富裕的。
其次,就是要获得大周的光环。
这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秦魏两国,这两国多年交战,都已经结下血海深仇,从贵族到平民,都不愿意向对方投降。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还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也就是说,六国都不服秦国,只是打不过,没有办法。
但是大周不一样,大周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从魏人变成秦人,魏人可能难以接受,但要说让魏人变成周人,这大家都能够接受。
虽然大周已经堕落许久,但人人也都知道周天子,故此不管魏人,秦人,还是楚人,变成周人,就没有什么抵触的情绪。
因为从法理来说,他们本就是大周臣民。
这就是为什么姬定在统一楚国后,可没有人去投靠他,但是归大周后,大量的名士纷纷前来投靠。
孟子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但各学派中,来大周最多的人才,可不是儒士,也不是墨者。
而是法家人士。
《九鼎法》对于法家人士可是有着致命的诱惑。
这部律法可真是太迷人了。
法律都能够约束天子权力,那谁能够违抗律法,法家无敌啊!
就是...就是这首席法官不该是孟子。
孟子是讲道德的,可不是一个专业啊!
唯一的小小遗憾。
也有人向姬定提出建议,这术有专攻,孟子就不是干这活的人。
但这些都无关紧要,关键这些人个个都是名声在外,拥有极高的人气,但是他们可非是楚人,是洛人,或者是韩人。
可能是齐人,也有可能是赵人、燕人、宋人。
百姓就肯定会想,连孟子他们都自诩于周民,那我们认为自己是周民,也没有错啊!
他们的到来,无疑是从侧面证明了大周的正统性。
这其实也是诸侯最为害怕的事情,因为一旦齐人、魏人都认为自己也属周人,那么齐国、魏国就成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