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不见胎骨

作者:疯神狂想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制作时,要精选原料,经过严格的精制后,用手工拉成粗坯。

再用各色工具,将厚度为十余毫米左右的粗坯,精修至蛋壳那样薄,入窑焙烧成即成。

以景镇那边的标准,也只有胎体厚度在1mm以内的瓷器,才能叫蛋壳瓷。

薄胎瓷精品的薄度,只有0.5毫米到1毫米之间,迎光处可以清晰地看见背面的图案花纹。

所以它轻巧、秀丽,做工精致,透光性好。

其中的经典肯之前已经说过,有青花、粉彩等类型。

在薄胎上描绘有青花纹样,称青花薄胎瓷;

描绘有粉彩纹样,称粉彩薄胎瓷。

不管制作哪一种,都必须要有合适的器胚,这一点要比烧制蛋壳陶还要更进一步。

要知道,薄胎瓷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和变形。

其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

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

配料时,为了防止薄胎制品在烧成中产生变形,以及提高制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需增大氧化铝在坯料中和氧化镁在釉料中的含量。

有了这种技术,肯定更加方便加工器胚,其中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

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

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艰难也最关键。

在修胚这一道工序之上,全靠工人娴熟的技巧。

最后经过百余次的反复,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

在关键时刻,少一刀嫌厚,多一刀则坯破功败,稍不留神,一个喘息就会导致前功尽弃。

这样的泥坯,还须经受摄氏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温焙烧的考验,不裂碎,不变形,最后才能成功。

其珍贵和难得,就可想而知,所以人们称薄胎瓷为神奇珍品。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器胚完成,也就是修胚完成之后,不是直接上釉。

上釉前,将精坯在750~800c温度中素烧。

上釉时,内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喷釉法。

装匣采用特制的垫饼,使精坯平稳地装入匣钵内。

烧成温度跟陶瓷也完全不同,蛋壳瓷的烧成温度为1280c~1320c。

有着之前制作蛋壳陶的经验,现在再制作蛋壳瓷就比较简单。

主要是改变胎泥,而且需要做的更薄,因为外面还需要上一层釉。

相比蛋壳陶,蛋壳瓷几乎看不到胎骨,也就是只能看到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