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烧成收缩比

作者:疯神狂想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2厘米足径5.4厘米。

这件的器型,他是仿的真品。

也就是说,他仿的是一件有名有姓的东西,这件作品的真品属于清宫旧藏,为世人所熟知。

在这里要特意说明一下,仿制瓷器还有一个最大的困难,那就是器型的大小。

原来陈文哲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一点,因为他有经验,可以让最终的仿品,跟真品相差很小。

再说,仿品做出来,一般是当做真品欣赏的。

而真品瓷器,就算是一对,一起烧制,大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所以,之前陈文哲从来没有在意这个。

但是,要想仿制一些名品,比如清雍正粉青釉贴花双龙盘口尊,这件瓷器是陈文哲做的最早的一件高仿。

他做出来之后,刚拿到一念堂展出,就引起了轰动,为什么?

还不是他仿的好,简直跟真品一模一样。

高仿,不就是这样吗?

还真不一定,之所以陈文哲仿的标准,那是因为他的技术厉害。

当时他做的时候,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技术难关,是釉色,也就是粉青釉。

当时他刚刚开始研究青釉瓷器,就不要说雍正时期的官窑粉青釉了。

他当时能够做出来,已经是十分难得。

仿制这种有名有姓,价值一个多亿的瓷器,最大的困难,其实还不是釉色,主要是器型。

有人会说,器型有什么难度?不就是一件盘口尊嘛?

盘口尊是什么?不就是一只口型像是盘子,比较大点的瓶子吗?

这东西虽然比图通瓶子难做,但是这对于一名稍微熟练一点的瓷工,能算是个事?

其实釉色、器型什么的,都不是主要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大小。

虽然瓷器我们所有人每天都在接触,可很少有人知道,或者说很少有人注意到,瓷器的器胚和最终烧成的成品,大小是完全不同的。

烧制之前,制胚的时候,个头都是要大很多的。

只有进窑烧制之后,器胚才会缩小到我们常见的那种状态。

说瓶子,我们的感触不会太深。

那要说茶碗,那就有感触了。

平时我们喝茶用的茶碗,最大也就十来厘米高,可这样的茶杯,刚刚做成的器胚,没进窑烧制之前,怎么也有十几厘米高。

高度明显,还要胖一大圈,这器型茶具可就大了。

这里就涉及到一個烧制瓷器的收缩比,专业的说法叫烧成收缩率。

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制作哥窑器,收缩比太重要了。

哥窑的特征都知道,最著名的就是百圾碎,这说的明白点,就是瓷器釉面开片。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