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璀璨炫目的明珠瑰宝

作者:疯神狂想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注意。

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应当客观理智地,看待《石渠宝笈》着录的书画。

《石渠宝笈》中,既有在我国书画发展历史上,璀璨炫目的明珠瑰宝,也有历代大量的伪作和彷作。

书中着录的某家作品,并不一定就是这家的真迹。

现在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库房里,就专门有存放虽然经过《石渠宝笈》着录,但并非真迹的资料库。

因此,对《石渠宝笈》着录书画,要一分为二地看。

既要重视它的史料价值和珍贵意义,也要正视它的缺陷和不足。

《石渠宝笈》的着录只能保证几点,第一就是所录作品确在清宫收藏过。

第二是《石渠宝笈》着录的赝品,不会晚于乾隆或嘉庆。

另外,《石渠宝笈》有自己的缺陷,它没有图片,只是文字,这是古人没有办法解决的。

此外,《石渠宝笈》只是相对客观地,反映了宫廷收藏的情况。

但在鉴别上,仍有很多不严谨之处。

这是由几方面造成的,一方面当时没有博物馆。

无论是皇帝,还是他身边的近臣,其对书画的了解和学习条件比较差。

而当时都是私家或皇室秘藏,外人没有特殊的关系很难看到。

编纂者或者鉴定者,由于自己见识的高低,判断力就会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是由当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所造成的。

皇帝一言既出,别人是无法不遵从的。

比如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伪品,先进入了宫廷。

乾隆一看甚是喜欢,拼命题诗,赞扬得无以复加。

结果真迹来了,他也明白真迹比假的好,但是自己的身份在这儿,不可能自己承认我看错了。

所以,他就让手下的大臣,去题诗说这个真迹怎么不好,这其实就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把戏。

这可是乾隆真正的黑历史,可不是凭空污蔑他!

不管怎么说吧,一本记录历代珍宝的典级,特别是记载清代大家作品的典级,其上有着大批画作,这足以说明金廷标的厉害。

当然,还有更厉害的,这可以通过一件玉山作品,来看出一二。

乾隆三十一年(1766),疆区向朝廷进贡了一块大玉石。

这块大玉石,令乾隆想起了金廷标的一幅山水画《秋山行旅图》,于是下旨由宫廷玉作承做。

然而,宫廷玉作的二十多名玉匠每天赶制,用了六个月日工,四个月的夜工,只完成了二成,进度异常缓慢。

无奈之下,乾隆下令将玉料运往扬市加工。

这也是扬市首次奉旨,碾琢这么大型的玉山。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