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学里出了官员,问问原因,有位元夫子给他们上课,这位元夫子是新集学子们的榜样,他穷书生进京,带回数千的银子,据说给官不做。这种出名让元老太爷战战兢兢了一阵子,后来发现无事,他只要不跳着出头,本省里自然有名士年年压过他。
老太爷安心的教书就好。
定亲后,郭氏非常非常的喜欢公公过来,她见到未来的公公嘴巴特别甜,等公公走了,又恢复寻常对父亲的挑剔。
都是读书人,公公是什么样儿?你又是什么样儿。每天只会念君子固穷守我大德,喝西北风也可以过日子。
这句“都是读书人,公公是什么样儿”是郭氏娘的原话,郭氏一听入耳,她娘说完丢开。
而郭老夫子连自己妻子怎么想都不推敲,何况是孩子?
郭氏到元家以后,非常非常想得到公公的欢心,然后发现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公公最看重的是长子元远,想当然的重视长媳严氏。
从长幼来看,这没有错,郭氏觉得看不到自己的出头之日,就像在家里那样,爹说话管用,娘说话管用,哥哥说话管用,到她这里,最小的孩子说话没用。
她一心一意的讨好公公,未免冷落婆婆,当婆婆的看在眼里,婆媳关系一般。
等到郭氏想通奉承婆婆时,元远做官夫妻离家,元老太太去世秀姐管家,元远丁忧三年也不可能改母亲遗训,这就家里有一位老太爷,还有三个成年的儿子儿媳,秀姐管了家。
郭氏豁然开朗,这是读书人的家,科举是顶点。不是有句话,忠孝不能两全。她的公公又对长子元远说,尽忠如尽孝,你在外面好好照顾一方百姓,就是我的孝子。
郭篱做官后,有一口气在郭氏胸口翻腾,她想,我们也尽忠去了,在衙门上能进钱,在家里早请安晚进安的,也是给秀姐做陪衬,到年终的时候,老太爷呵呵:“秀姐今年又操劳了”,听来听去还是大房是孝子。再说二嫂甄氏为人精明,郭氏没有胜过甄氏的信心。
郭氏就出了这一口气,鼓动三爷元运出了门。
然后发现哪哪都不对,元秀高嫁她没有赶上,元运反倒摘了官,赌气住在郭篱家里,等被娘劝回来,又发现自己耽误招待贵客,宪王妃已经开始购买本地特产,准备回京送人,她在做回京的准备。
郭氏急忙忙的奉承宪王妃,甄氏看在眼里暗暗生气,但又不好说什么。黎氏看在眼里觉得丢老师的人,可郭氏回来后没少嘲讽她们母女赖吃赖住,黎氏机灵不跟她生气,再说母女就要进京,丈夫在京里的话,确实如甄氏所说,三年五年的也不用想着回来,尤认在哪里做官,哪里就是母女们的家。
宪王妃和跟的人不可能看不出来,大家默不作声,对于别人家务事不做评价。
好几回的,元慧怼了郭氏,因为她总想表现自己的殷勤招待,慧姐说早上备粥,郭氏说应该备饭,慧姐说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