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了六年,终于考中了,他大嫂又死了,他回到宣州为大嫂发丧守孝,等再回长安,又是连续四年的吏部考落榜:被评为没有做官的能力。
801年,终于通过了诠选,他已经三十四了。整整折腾了十五年。
接下来两年他抱到了李实的大腿,但又感觉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终于在803年实名检举李实,结果自己被贬了官。
后面,磕磕绊绊的,除了迎佛骨事件,到也算是通达,824年病退,坐死靖安坊家中。
为什么说他是斜杠青年呢?因为老韩事实上把第二职业做的比当官溜多了,顺风顺水,就是给人写墓志。
这也是他留存现世最多的文章。
下至凡夫走卒,上到帝王将相,就没有他没写过的墓志,牛逼不?刘禹锡说他‘一字之价,辇金如山’。
最多的一次一道碑得米十万斤,确实赚了不少钱,甚至都不把工资放在眼里了。
主要就是小时候,年青的时候,太苦,穷怕了,就想挣钱。于是就成了大唐朝最能赚钱的官,赚的光明正大。
被人酸溜溜的骂他谀墓,说他谄媚死人。是古往今来墓志写的最好的。八大家嘛,这可是陪祀孔庙的人。
张军瞬间把老韩的一生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笑着问:“可是寻某从卷?只怕是寻错了人。”
“正是。”经学博士说:“韩殿中与郎君不相熟,嘱我求郎君为其弟从卷,某观之文章梦笔生花,文采斐然,是以抖胆请郎君一观。”
“某不识韩殿中,”姚司功在一边说:“博士此言某甚是赞同,犹似古文,果然是文采斐然。”
是啊,古文运动的发起人,推动者嘛。这个古文是指秦汉文章,大唐流行骈文,就是四字一句,整篇需要工整齐对。
张军点头应允:“到是不难,便拿来给某罢,只是韩殿中怕是不知,某在朝中并无亲近朋党,只怕耽误了。”
司功就笑:“郎君判定之事,朝中哪个敢拦?”
张军确实和朝中大臣们不来往,但是和皇帝诸相熟啊,亲王公主来凤翔玩谁不知道?司功这话还真不是吹捧。
凤翔的官员,那,老自信了。
张军也笑起来,问司功:“今春知贡举是谁?”
司功笑答:“萧礼部知贡举,礼部侍郎鲍子慎权知贡举,国子祭酒包幼正副贰。某与博士亦为监考。”
礼部尚书主考,礼部侍郎实际执行,国子监祭酒协助,各州府主考官监考。
每年的考生太多,尚书省没有那么多人来服务,就会从周边州府调派人手去帮忙。司功和经学博士是府考的主次考官,都要去长安监考。
张军挑了挑眉****防么?却是替接萧礼部的好人选。如此,文章某便不看了,某修书一封,递去长安乔吏部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