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不出实力,被燧发枪打的七零八碎,双方最终脱离接触。
顺昌一战是飓风计划中合众国军队参与的最大规模的战斗,虽然只阵亡了七十多人,失踪一百二十人,但却是整个飓风计划中损失最大的一场战斗,实际上,在福建战场上,陆军既是最匆忙的也是最闲在的,匆忙在于,陆军要不断的行军赶往战场,闲在则是因为很多参与这场战役的陆军士兵在几个月的内一枪未发,原因就在于,合众国根本不想与清军大战,陆军大规模出现在战场上,巅峰时期,陆军和琼晋二藩的军队在福建有四万五千多人,但盟军的作用仅限于震慑清军、支援义军和弹压地方,至于趁机收复福建,根本没有出现在飓风计划之中。
这不仅是统帅部无意收复,更在于这并不现实,其关键还在于义军,顺昌之战已经证明,所谓的义军不是合众国在山东战场上收服的义从军,更不是晋藩、忠贞营那样的百战之士,这群拿惯了锄头的农民根本不适合上战场,在流动作战中,他们可以凭借绝对数量给予清军二线部队强大的震慑,并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力量,但在正面战场,往往一触即溃,至少在顺昌之战后,统帅部已经严令陆军各部不许与义军连营参加正面战斗。
而义军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其数量实在过多,最巅峰的时候,合众国统计下的福建就有三十四万义军,合众国从未给这群义军发饷,顶多把府库中那些用不着的缴获武器无偿赠送给他们,义军的存在是因为他们能在盟军的掩护下不断打下一块又一块的地盘,通过抢劫的方式获得米粮财货来支持义军的存在,如果不是他们的作战对象是满清,用流贼来称呼这些所谓义军更为合适,实际上,合众国也发不起三十多万人的饷,举国之力养不起,重心在云贵的情况下更养不起,等到义军无处可抢无处可掠,而又攻打不下坚城的时候,崩溃和逃散就是最终的结局。
实际上,收复福建就是一个巨大的包袱,明末的福建约有七百多万人口,迁界禁海影响了其中近三百万人的生计,而这些人又通过组织义军,‘扫荡’周边的形势把更多的福建百姓拖入了战争的深渊之中,福建的秩序已经完全丧失,纵然收复福建也是背上一个巨大的包袱,合众国可没有资源给福建这数百万张嘴供给半年的吃食。
等到来自周边省份的援军陆续抵达福建的时候,福建的战事就趋于完结了,陆军进行了最后一战,用搜检到的清军火药把漳州府城炸开一个豁口,最终导致了府城中的近两万清军投降,而随着满清大军压境,各路义军开始分崩离析,陆军从中拣选了六支义军支持和编练,组织了一支规模在一万五千人的力量,编组为闽粤义从军,其余一并遣散。
除了先期撤往潮州的难民,只有义从军家属可以直接进入潮州境内,其余无论是义军还是普通百姓,都被安置在了集中安置区和海外岛屿之上,等到盟军彻底撤出福建的时候,一共有超过一百四十万的福建百姓逃到了盟军的实际控制区。
广东连遭战事,人丁损失严重,晋藩移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