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一句话的事情

作者:酒徒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命令之时,韩青估计早已不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至于“乡贤”们,同样是因为势力范围和通讯的原因,很难跟上韩青和窦蓉两人的脚步。

即便有个别“乡贤”与定安周家关系不错,愿意替周家出气。也不可能像当初周崇对付韩青那样,派爪牙在整个县的范围之内围追堵截。

往往当某个乡贤通过底下人汇报,得知闯下大祸的韩青,可能刚刚从自己家门口路过。没等他们召集起爪牙准备动手,韩青和窦蓉已经离开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光天化日之下,他们根本追之不及。

华州多山,气温偏冷。

临近中午时分,秋雾才终于全部被阳光晒散。

韩青和窦蓉两个,也沿着小路走上了官道,来到了一个名为下邽的县城附近。

担心自身安全,二人不敢进城,然而,干粮调料等物,又急需要补充。

并且,二人身上的衣服,也有些单薄了,需要找家裁缝铺,买两件现成的丝绵夹袄,以抵挡越来越凉的秋风。

因此,二人绕着县城,又转了大半圈。最后,找了一个距离县城不到十里,看起来颇具规模的村寨走了进去。

按照韩青两辈子的生活经验,这种村寨,属于县城的经济辐射范围之内。比那些距离县城较远的村寨,要繁华许多。里边的店铺,基本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事实也正如他的判断,很快,二人身边的包裹,就全都变得满满当当。

并且在集市上,韩青还非常幸运地,又买到了两匹骡子。用来驮运行李和补给等物,刚好可以节约一部分坐骑的力气。

然而,在出村子之时,二人的好运气,却似乎用完了。一名弓手带着十几个乡勇,咋咋呼呼地在村子口设下了卡子,开始挨个检查过往行人的身份。

调头往回走,肯定已经来不及。并且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所以,韩青只好悄悄给窦蓉打了个手势,然后一只手拿出自己专门请求李遇帮忙伪造的“公据”,一只手拉着枣红马的缰绳,朝着卡子走了过去。(公据,即宋代的路引。)

窦蓉心领神会,立刻将飞刀抄在手里,准备万一对方展露出恶意,就立刻放飞刀扎人。然后与韩青一道,强行闯卡,逃之夭夭。

却不料,那名弓手看了韩青出示的公据之后,非但没有表示出丝毫的怀疑。反而笑呵呵地拱着手,跟他套起了近乎,“原来是坊州来的李秀才,怪不得看起来从头到脚书卷气十足。在下张惠,有件坊州那边的事情,想跟秀才公打听一下,不知道秀才公可否借一步说话?”

秀才在大宋,乃是对读过书,却没功名之人的尊称。而如果对方有敌意,肯定距离其同伙越近越好,不应该主动跟其同伙拉开距离。

因此,韩青稍作犹豫,就轻轻点头,“那是自然,仁兄尽管问,在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