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叽叽喳喳的说道:“还有啊,外面的那些兵,你也不用怕他们,别看他们一个个五大三粗的,说不定哪个的手上就有好几条鞑子人命的军功,可是他们胆子小的很,你冲他们笑,他们脸红!”
紧接着又有一个女兵嘿嘿笑着说道:“谁说不是了,你瞅那一个个儿的,一见着个大姑娘,他们比大姑娘还害羞!就第一军第一师的那个,就哪回吃饭的时候都喜欢偷偷看俺的那个,俺去找他说话,他反倒说不出话来了,真是气死个人了。”
“还有那个谁,那个李二狗,对,就是他,一营的指挥使,上回俺可是亲眼看着了,让那谁家的三嫂子调戏了两句就落荒而逃,听说他还给鞑子当过衙役,以前也是敲过寡妇门的,现在居然成了这样儿!”
话题很快就歪了。
一开始的时候还在讨论何秀娘长的好看,接着就变成了讨论那些战场上杀人如麻的孟良崮士卒在平日里是多么害羞,再接着就变成了怎么拐一个回去。
这些关外索伦族陪嫁过来的女子年纪不大,基本上都是十七八岁左右,但是讨论的那些话题,却总能让何秀娘面红耳赤。
等到话题逐渐歪到了自家生了孩子该像谁才更好看之后,这些女兵们才惊觉话题已经跑偏了十万八千里。
然后这些女兵又围着何秀娘叽叽喳喳起来。
“你会绣活不?”
“看这话问的,人家关内的汉家女心灵手巧,你当人家跟你一样笨呢?”
“俺跟你说啊,回头你就找一个招绣工或者纺工的工坊做工,每个月拿到的工钱不比那些男人少。”
“对了,俺听说你还有个弟弟是不?”
“多大了?要是有十六岁,俺等他两年也成!”
“八岁?那也太小了,俺可等不了,你还是让他老老实实的进学堂里去读书吧。”
“哎,咱们姑爷说啥龄儿童必须得进学堂读书来着?”
“适龄!就是十岁以下的孩子都得进学堂读书,不管男孩儿女孩儿,好像十岁以上的要分男女班还是男女校来着?”
“反正你弟弟不用考虑这事儿,只要等你家的户籍册子下来之后,就能安排你弟弟去学堂了。”
“要啥钱啊,不要钱,俺们家姑爷说了,他从老百姓身上收了税,就得把这些钱用到老百姓身上。”
“你咋那么笨呢,那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也不知道咱们索伦部那边咋样了?”
“姑爷啥时候才能带兵打过去?”
继续歪楼。
但是就在这些女兵们叽叽喳喳歪楼的过程中,何秀娘也大概听明白了一些事情。
首先就是自己不用担心这座军营里的丘八大爷们,那些“兵爷”跟自己想象中的“兵爷”也完全不一样。
其次就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