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节 生死只在一瞬间

作者:右边幸福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张新把头摇摇,“郑一龙是黄家人,不会为我所用,也就不存在背叛可能。”

二丫心里松口气,她把郑一龙当师弟看的,如果出什么妖蛾子,打,还是打,还是往死打?

看着走神的二丫,张新微笑问:“王杏有没有来找过你?”

“是的,”二丫不确定问:“您真的打算酿酒吗?”

“这是我们唯数不多的选择。”张新脸上挂着淡淡微笑,“以后我们出海,总不能只抢劫,不搞贸易吧?

如果要搞贸易,你想想,目前大明朝对外出口的商品,有那些我们能插手?”

闻言二丫陷入思考,明朝对外贸易可出口商品不多,且每样商品从头到尾都由稳定利益团体把持。

出口最多的是瓷器,成千上万件瓷器装在木箱里被装上船。

1602年一艘葡夷商船,在柔佛海峡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捕获,船上装有十万件青花瓷,可见明朝瓷器对外销量之巨。

这个年代,东方瓷器和丝绸对于西方人来说,相当于后世的香奈尔、古驰,有钱人用的东西,需要彻夜排队。

出口第二多的是丝绸,这个不用说,无与伦比的精美,是人都喜欢,不分黄白黑棕,如果有人不喜欢,那肯定是特殊存在。

有些地方甚至把丝绸当坚挺货币使用。

不过,因为丝绸引发命岸也不少,丝绸出口除官方认定的,走私出去的数量更多。

第三是茶叶,第四是棉布,第五是蔗糖。

第六是铜钱,因为贸易,外国人需要明朝铜钱。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精明商人囤积铜钱,因为大明王朝皇帝喜欢发行成本极低的纸钞,又控制不住欲望滥发。

导致铜钱购买力很坚挺。

第七是铁器。

这些想法在脑海里一闪而过,二丫理解张新的难处,以上七种出口商品,从生产、中间商、运输、销售,每个环节都有稳固利益团体。

如果硬上,估计能打出狗脑子。

不过,大明粮食每年都不够吃,糯米那里来?小麦那里买?

而且,夷人和蕃人好像不喜欢喝黄酒吧?

“公子,”二丫喃喃,“我怎么感觉不靠谱?”

张新猜到二丫想法,也知道糯米和小麦难找,但他压根没想过酿黄酒,也就不需要糯米和小麦。

心里这样想,张新安慰道,“明天我会给你一份酿酒计划书,粮食的问题你也不用担心。”

原本张新设想,白糖为商品、海船为工具、名将为打手,再加上枪和炮,这样的组合去南洋。

从当地人手里收购水稻、甘蔗、可可豆、胶橡、木材、煤矿等资源型产品。

然后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再壮大,组成远洋船队去西印度,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