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迁安与滦州

作者:呓梦痴人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一半过去。

好东西就是要分享嘛。

翌日,大军拔营。

杨肇基主动领着手下三百来人一起同行,刘泽清则因与叶宰有过嫌隙,被命令留守三屯营。

叶宰休息了一夜精神恢复了过来,见此便称赞杨将军强将手下无弱兵。

杨肇基手抚短髯,不无夸耀道:“此乃本将手下家丁。”

又见家丁!

叶宰暗叹一声,没有了再追问的兴趣。

其实这个问题,叶宰与曹文诏讨论过。但曹文诏非常不赞同叶宰的看法,不认为家丁制是大明军队的弊端。

为什么?

因为如今的将门都养家丁,已经成了常态。

曹文诏反驳的话十分有道理,他说天下卫所疲敝,卫所兵转职成了农夫、帮闲、混混,根本不敷征伐之用,只能靠募兵。把朝廷有限的粮饷集中到少数人身上,也能起到精兵的效果!

他还拿自己举例,为何他手下一直就两千余人,是他不想增长实力吗?不是,他养不起。

接下来他算了一笔账:

一个普通的旗丁一年需拨粮10石、盐24斤,战力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募兵的费用十倍之,但战斗力强大。作战时他们是主力、是先锋,被动或溃败时,他们又是最后一道屏障,如果需要,他们还会用自身替将主挡枪挡箭。

另一方面,家丁们本身也是极其愿意的。军户、游侠们挤破头都想进来,因为家丁待遇高,就在将主身边,立功更好升迁。

曹文诏最后总结,家丁制不独大明才有,历代王朝都有,只不过不像大明如此普遍。

他本人现在虽然没有蓄养家丁,可那是因钱不就手,当真算起来,他手下的两千人都可以算家丁。

这番话基于现实,把叶宰驳得哑口无言,此后再没同曹文诏说过家丁的事,只是打定主意,自己决不同流合污!

他的信心一方面来源于元宝石,花很少的代价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装备,装备又反过来促使他不需要曹文诏手下那种高素质的骑兵。

开枪谁不会?

一个普通人训练不了一个月,就是一具杀戮的机器!

另一方面,叶宰还有个不能明讲的原因。

自己蓄家丁,家丁坐大也要蓄家丁。家丁本质是依附于将主的,是将主的个人资本和私人武装,有时连朝廷都指挥不动。

上梁歪了下梁肯定不正!叶宰打算从源头给它掐断。

当然,亲卫是必须的,以后的手下也要轮换,叶宰不会傻呆呆地放弃兵权。

……

此后两天,三路军队一直在沉默赶路,至迁安六十里遇到了东虏的游骑。

曹文诏大呼小叫亲自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