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回三次。
因为只有用三个来回才能够说明:大臣并非是恋栈权力做表面功夫,是真心身体不行了要走;而皇帝则舍不得贤臣,一定要挽留,请贤臣轻伤不下火线,再为大明发光发热。
果不其然,事情朝大家所意料的方向发展。
六月八日,崇祯下第二道旨意慰留。
周延儒隔了一天,意思是臣非常认真考虑了陛下的命令,但身体不允许必须得走,所以才花了一整晚的时间上第三道乞休疏。
然而,令大部分人都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周延儒的第三道乞休疏被内阁暂摄权力的次辅温体仁写下票拟“准予休告”,更加吊诡的是,崇祯签下朱字“准”,司礼监随即盖上大印。
一道罢免首辅的圣旨经过正常手续,堂而皇之地出炉了!
消息传到周府,二堂中鸦雀无声,周延儒放下手中的酒杯,在幕僚们的默默注视中,一言不发走向后院。
同样得到消息的叶宰也惊呆了,所幸他脑海中还有前世的历史知识,让他很快又清醒过来,自言自语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通过这五个月的风波,叶宰算是看明白了,崇祯这人太理想化又自以为是,而且性格还有点像一个女子(这里绝非贬低的意思)。
崇祯如果喜欢一个人,哪怕此人位份极低也能超擢起来,此后还会全心全意地待他,前提是不能骗自己。
栗如前兵部尚书梁廷栋,栗如前辅臣李标,再栗如前户部尚书毕自严……
这些人其实都没有犯什么大错,但却又都载在了小事上,就因为他们心口不一!
在崇祯眼中,他们都是渣男!在宫里如何如何说自己好,结果呢?出去后却说“很普通嘛”、“太年轻了”之类的话。
是可忍孰不可忍!
想到这儿叶宰不禁打了个寒颤,陷入前世被小拳拳支配的恐怖当中。
他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内外如一,绝不当崇祯眼里的“渣男”。
六月十一日,周延儒接受了正争失败的结局,仅花了两日便打好行李,携家人离开京城。
崇祯对他还算不错,并没有斩尽杀绝,令有司以退休首辅的待遇礼送归家。
车马、仪仗、护卫一样不缺。
东城外,太阳高挂,空气中不时飘来炎热的气息,河边的柳树垂下柳枝,树叶发黄,蔫头巴脑的。
叶宰站在马车外,抱拳躬身道:“老师,一路走好。”
周延儒默默点点头,回望巍峨的北京城墙,眼中一时失去了焦点。
虽然他接受了事实,但他直到现在仍然没弄清楚,到底是温体仁还是崇祯皇帝让自己下了台。
叶宰退开后,其他官员轮流与周延儒告别。
叶宰没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