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偷听的离谱

作者:文字呼吸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到哪里,无双都不放心。

就算全都扔到草原上去,无双都害怕他们哪一天突然脑子一热,去和大秦的百姓们同归于尽。

最终经过思考之后,无双放弃了赵国,而是选择了齐国。

齐国降卒和赵国一样少,因为当时齐国是直接投向了大秦,没有经过多少战争,自然也没有多少降卒。

相比起来,齐国降卒的抵抗程度也较低。

更重要的是,无双释放齐国的降卒,同样有自己的目的和考量:

当年齐国直接投向了大秦,将版图并入大秦之中。

但是,因为并非是大秦的军队攻城略地、将这些地盘一点一点、一口一口真正吃进肚子里的,所以在齐国那片地方上,还隐藏着不少因为投向而幸存下来的、旧时代的残党们。

各路反秦分子,在齐国之地,过得也相对轻松一些。

更别说诸子百家都在齐国之地,有个一两处或是透明或是隐藏的据点,让齐国之地的成分鱼龙混杂。

无双也想借着这个机会,在那齐地插一脚进去。

最好能借此机会,对一直盘踞在齐地的儒家势力进行一次冲击。

当年齐国建造稷下学宫,直到今日仍然有相当强的影响力。

至今仍然活着的大儒、李斯和韩非二人的师傅荀子,就曾经三次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

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

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

因为这座稷下学宫,直到今日,齐地仍然是诸子百家们向往的地方之一。

而无双想要打开大秦帝国科教兴国的大门、走出第一步,必须要首先设立自身学术权威,利用学术权威,改变如今九州大地的学术风气,让诸多能人将重心从论心转移到论物之上。

而想要设立大秦帝国、甚至是无双自己的学术权威,就必须要瓦解旧的核心、创立新的核心。

所以,无双插手齐地之事物,势在必行。

不过,如何才能插手进去,也是一个相当让人苦恼的问题。

如今诸多问题堆在一起,让无双的生活几乎完全变成了皇宫——府邸两点一线,而且就是在府中,绝大部分时候也是在和自己的直系手下们讨论各处的情报。

不知不觉间,积攒下来没有处理的事物好像又增加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