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视角的不同

作者:萧瑟良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如果当时就寻找好恰当的市场,甚至是有可能凭借手中的技术打开一些局面的。

只可惜无论是陈江还是吴竞,都并不善于经营,在市场面前他们简直就是两眼一抹黑。

而他们当初改制选择的股东也有问题。

对于汪旭家里的情况程煜并不了解,但从他刚才的叙述中,程煜大致能够知道,汪旭家既然是做环保材料的,并以此为根基,那么他们家必然有成熟的生产线,绝不可能支持研究所的工厂继续发展下去。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希望看到研究所的工厂分崩离析。

唯有让研究所自己没有任何技术的消化能力,他们才有可能在这其中谋取更大的利益。

但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

根据研究所的核算,这次改制之后,每年会变现一部分股份,从收购开始那天,就全面停止军需技术的研发,完全面向市场转为民用技术的研发。但不包括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的研发。

而研发经费方面,是需要收购方完全支付的。

这些研发经费,一部分将用于研究所对新技术的研发,一部分还需要继续用在已经展开的技术之上。

说穿了,收购方甚至还需要帮助国家完成未完成的那部分技术的研发,这个研发经费是有比例必须用于那部分技术的研发工作的。

国家从此只负责一部分研发人员的薪资,以三年到五年的时间进行过渡,最终实现全面民营化。

收购完成之后,已经过了期限的军用技术会被留下,而未过期的,则分为两种情况来操作。

其一,在一年之内就将过期的技术,将由国家进行封存。收购方需要再付出一定的资金,对这部分技术进行收购。

其二,便是一年内无法过期的技术,这将彻底由国家接手。

这么算起来,其实在这几年里,投入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

这个条件其实算的上比较苛刻了,对于汪家而言,意义不大,他们也只能选择变卖自己的股份。

程煜和薛长运,是因为薛长运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研,认为收购完成之后,他们所能得到的技术基本上还是可以跟投入相符合,一方面是帮助国家和政府完成改制的需求,另一方面,自己也能得到一定的技术储备。

钱肯定是赚不到的,甚至会产生部分亏损,但却可以因此得到政府方面的印象分。

对于薛家和已经成立的前锦,他们未来的经营方向跟政府密不可分,更多的会去从事政府基建工作的开发,那么,这么算起账来,还算是划算。

视角不同,决定了对研究所的态度不同,这才有了今天的一幕。

于是,按照目前研究所本身的状况,加上今后将要付出的种种代价,导致了研究所目前的估值很难超过四百万。

如果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