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鬃毛刷刷平宣纸、刷掉压着的气泡,仿制头盖骨的形状再次提出了挑战,
通常鬃毛刷将近巴掌宽,而仿制头盖骨不仅成弧形,有雕刻图案的面积顶多半个手掌,鬃毛刷耍不开把式。
情况有些特别,洛书心中反倒感觉乐趣横生,如果总是些刮竹片上污迹的简单活,赚点小钱,其实也挺乏味。
这样才有挑战嘛。
取出平日里沾清水清洁旧书的毛笔,恰好作为小刷子替代常规鬃毛刷。
毛笔挥舞开始,从中心向外刷,刷的同时顺带展平宣纸。
随后再刷第二遍,这一步是为了“刷实字口”,也就是让进水后柔软的宣纸贴合到雕刻的凹陷纹路处。
然后包边,固定宣纸位置,再刷第三次。
此时宣纸上提前喷的水雾已经逐渐挥发,此时再刷是让纸张纤维变干收缩的同时抓紧物体表面。
接着,洛书拿出非常古朴的手工折扇,开始给宣纸扇风,加速干燥进度。
全神投入于拓本制作中,洛书几乎忘了房间里还有另一个人。
沈秋思将气息收敛的很好,凝视着忘乎所以的洛书。
如果对方是个心术不正的家伙,不可能在如此知青的年龄段将古书修复方面的种种技艺学得炉火纯青。
从小在考古环境中长大,沈秋思当然接触过许多古籍修复方面的高手,见微知著。
单看洛书的准备工作和制作拓本的前期操作,足以让沈秋思给出个相当高的评价。
手指轻轻触碰宣纸,洛书感受到微微湿润与冰凉,恰是制作踏板的适宜湿度。
收起扇子,拿出拓包,将它捏出个中心突出的鼓起状态,接着便是让拓包吸墨,每次不可过多。
随后在需要拓印的与小幅度快速拍击。
由于本次制作拓本的目标物体太小,洛书搞出来的小拓包还是只要拍个小几十下即可完成第一遍上墨。
随后是第二遍上墨,需要逆着之前的方向来,保证墨色分布均匀。
可谓又要精细度、又要速度,且全身协调的活。
拓印小石碑还行,拓那种整面墙的超大石碣,一气呵成必是苦练出来的真功夫。
在上第三遍墨,回归原有的拓包拍打方向,直到最后一次敲击相当于拓本制作基本完成。
接着是“起纸”,也就是把宣纸轻轻揭开,别给搞坏了就行。
“呼。”
摘下口罩,洛书痛痛快快舒一口气,那模样简直像主刀医师刚刚做完一台顺畅的手术。
“哎呀。”工作基本完成,洛书才想起房间里还有位闺秀,“沈小姐你怎么不找个地方先坐,在那干站了个把小时。”
“没事的,我们考古工作者在恶劣环境中弯腰刨个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