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不同的科举制度

作者:小兵王2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而考试的内容也同样不同,徐伟也不可能考什么儒家六经,或者其他诸子百家的经典,因为这就是在给门阀士族他们的人开后门。

徐伟自己也清楚,就凭他培养了不到10年的泥腿子,考这些内容怎么可能考得过门阀士族,豪强士绅,他不会做这样自毁根基的事情。

所以这次科举的内容也非常简单,先写一篇五百字的小作文,表明自己已经能读会写,算是一个文化人。

第2场考试就是100道数学题,从易到难,答对得一分,答错不得分,这样由分数的高低来决定录取的名额!

这才是徐伟给自己部下开辟的赛道,因为从藤甲军时期,徐伟就非常重视数学教育,大乾的部众可能不懂论语易经,这些诸子百家的经典,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简单的一元二元方程都基本上学习过,可以说在数学方面,徐伟的部众更占据优势。

大汉的门阀士族都是诗书传家,不管是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他们都占据优势。

但偏偏数学却是他们最不擅长的就是数学,观看华夏5000年的历史,有几本数学著作,就可以看出华夏的文人是如何不重视数学这样基础科学。

前汉要好一点,毕竟还要出将入相,都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绩,而数学就是升官最好的工具,成为将领,需要计算你手中的士兵,需要的粮草武器等等,这些都需要数学来计算。

还是主政一方,处理政务都少不了数学的帮助,要统计领口丈量土地,新建水渠的水利工程,收税赋等等都要用到数学,所以在前汉官员或多或少都会学点数学。

但到来现在的大汉却不一样了,现在大家升官都不讲究政绩了,最起码政绩已经不成为主要的因素,而是拼家世,拼声望这些虚的东西。

声望高的人可以一步登天成为两千石的郡守,甚至三公九卿都可以,当年董卓就是因为荀爽声望高,不到半年时间就让他从一介白丁升到了太尉,满朝文武,居然没有几个人反对,可见凭借声望升官已经深入人心了,但这就和数学完全没有关系了。

声望的作用如此大,大家都不拼政绩了,而是开始拼声望,于是就出现了什么三君子八骏八厨,没有这么高的声望,那就想办法弄一些卧冰求鲤,哭竹生笋,孔融让梨这样的典故来提升名望!

封建时代的文人,看二十四孝的时候,发现都在东汉时期,就想当然的认为东汉时期风气最好,还说什么是三代以下最好的时期,君子遍天下。

但等到网络时代再来看二十四孝,就会发现古代人的炒作和现代的网红没有什么区别,许多的炒作甚至还不如网红,根本不讲科学。

于是大家于是大家恍然大悟,哪有什么君子,不过是一群炒作声望,想当官的伪君子而已。

而有家世的人做官,甚至比有声望的人还要简单,当年袁槐为官,政务由他的门生故吏处理,他可以轻易成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