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五十文一斤?

作者:天煌贵胄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场晒制海盐,低价卖给百姓,不知道三位爱卿以为如何?”

崇祯皇帝的话一出口,老奸巨滑的三人就大概的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这皇帝陛下是想着卖盐给百姓,不打算再玩什么开中法,但是摆明了又信不过各地的官府,担心各地管府胡来。

郭允厚躬身道:“启奏陛下,若说是晒了海盐卖给百姓,此事当真是利民之举。只是不用开中法,盐价又如何定价?”

崇祯皇帝敲了敲桌子,淡淡地开口道:“大明上下一体定价,五十文一斤。”

崇祯皇帝的话实在是有些石破天惊的意思。

说到崇祯皇帝说的这个盐价,就先得从大明现在的盐产量上面说起。

明朝的盐产量如何呢,按“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十个纲,每纲盐引为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

每年盐产量是六亿斤,当时一斤折合后世五百九十六克,总量相当于后世的七亿斤。

而这个数据是洪武、万历时期的官方统计,人口还是六千万,与北宋中期一样。

然而,每引得银六两六钱四分,应得白银1328万两白银的盐税,实际上最多时只有二百五十万两白银,盐税大量流失。

可是这售价上就很操蛋了。

宋代之时的盐价是多少?五十文一斤。

可是到了大明时,这价格就翻着跟头的向上涨。

在嘉靖时期据朱廷立《盐政志》的记载“嘉靖初湖广、江西、南京一带每盐一斤卖银三分四分而在嘉靖七八年间“湖广、江西诸处每盐一斤卖银一分五厘。南京一带卖银一分二厘。”

这里所说的是淮盐的市场销售价格。

也就是说,在大明,时间地点不同,盐的售价也不同。

从理论上来说,技术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进步的。

不要以为摩尔定律那玩意只适用于挨踢界,起码在别的行业里面,技术越先进,原本的价格和成本就应该越低才是。

虽然说盐这玩意基本上也不存在什么技术含量的问题,但是正常来讲应该是随时时间前进而慢慢降价才是。

可是偏偏到了大明的时候,这个定律就无效了——丫的比宋朝时还涨价了!

至于是因为什么原因,崇祯皇帝这种小白觉得自己是搞不明白的,也懒得去搞明白。

但是自己却可以玩晒盐法——自从水泥被弄出来了之后,自己可就一直在想着怎么利用这玩意。

到最后发现除了用来修路筑城什么的,还可以用来晒盐。

这就是个好消息了。

只要能把晒盐的盐场大规模的铺开,还怕大明的盐价降不下来?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