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之惊讶。
其他勤王军队,每日能走个五六十里路,那还是紧赶慢赶,朝廷不停催促之下的结果。
这勇卫营,看其行军进度,每天俨然至少是急行军八九十里路,这速度,都快赶上骑兵的行军速度了!
被朱由检临时任命统筹京蓟防物的孙承宗,在了解了勇卫营这飞一般的行军速度后,更是当众表示,若如此急行军之速度,勇卫营尚能保持完整建制,必战迎击努尔哈赤,当以勇卫营为绝对主力。
对此评价,朝臣们自然不可置否,虽说经过数次平贼之战,朝臣们也都知道勇卫营绝不是一支弱旅,但其真正成色如何,这还是需要考究的事。
但眼下之局势,能有强军来援,亦是一件好事。
只不过李修那特立独行的姿态,却是让不少朝臣担忧。
于是乎,朝堂之上,便有不少言论冒出,说什么大战当前,待勇卫营归京,需将勇卫营编入作战序列,统一号令,统一指挥。
如此之言论,朱由检自然是理都不会理。
虽说,统一号令,统一指挥,是一件好事,但他可是太了解这些朝臣的心思了,他敢下旨让勇卫营听从朝臣的指挥,他们就绝对敢把勇卫营当炮灰葬送掉!
如此一举两得之事,他朱由检都想得到,这些老狐狸又岂会想不到。
显然,这场战争,还未正式开始,大明朝廷,俨然就已人心不齐,甚至于,连号令都难以统一。
事实上,这一点,李修亦是忽略了。
他忽略了朱由检对他唯一倚仗的兵权看重程度。
而这一点,李修却是恰恰相反。
战争的伤亡是不可避免,此战,他要打出风采,就必须选择最艰难的打!
要打出想要的战果,就必须面对后金最凌厉的兵锋!
只要他赢了,勇卫营残了又如何?
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人了!
而就在李修还在紧赶慢赶朝京城而去之时,努尔哈赤的兵锋,亦是彻底撕开了大明朝廷的遮羞布。
崇祯元年十月初,努尔哈赤率军十万余,分兵三路,从喜峰口破关而入。
大明洪山口参将,汉儿庄副将率军援之,兵败而亡。
潘家口守备金有光,大安口守备张之明,游击将军赵天福……诸多明将望风而降,摇身一变,从大明边军,成为后金之将,替后金镇守后路,镇压军民,强令剃发!
天子所下的各城各将死守的旨意,在这糜烂的大环境下,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当然,这也是正常,毕竟,九边之雄之险,唯蓟镇也,但,九边之穷之烂,也当以蓟镇为首。
后金的崛起,辽镇的壮大,吞噬了太多本该属于蓟镇的资源。
是以,后金大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