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这个数字可能只是保守估计。
因为随着卫星和火箭发射数量逐年上涨,太空垃圾和可用航天器的数量还在快速增长,而它们之间相撞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卫星的主要轨道有两种,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
近地轨道与地球相距约200至1000公里,各个空间站和数千颗其他卫星每90分钟在此环绕地球一周。
地球同步轨道则位于3.6万公里的高空,作用力使卫星停留在轨道内相同的位置。
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相对于地球上方的某一点静止, 因此这使得它们对天气预报和通信的作用巨大。
在地球静止轨道,当一颗卫星的生命接近尾声时,其所有者会将其置于一个更高的“墓地”轨道上, 使其漂浮在距离国际商定保护区约300至400公里处。
但是在地球静止轨道中,只有80%的“退休”卫星能够进入“墓地”轨道,剩下的20%则需紧急处理。
比如直接坠入地球大气层,变成一些人许愿的流星。
“墓地”轨道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无人看管的废弃垃圾场,明亮的闪光依稀可见。
在这个没什么人注意的地方,未用尽的燃料或未降解的电池可能引发卫星爆炸,而爆炸碎片将落回地球静止轨道,并对轨道上的卫星产生威胁。
一颗卫星的故障可能导致电视信号异常,增大天气预报的误差,造成飞机无法正常航行,或者人们意识不到的一场龙卷风正在逼近。
可如果不仅仅是故障,而是直接被撞成了大量碎片,且碎片数量之大使其足以与其他卫星相撞,而碎片数量也由于连锁反应越来越多。
最终,整个轨道可能会因为碎片过量陷入瘫痪,甚至是锁死人类离开地球走向星空的道路,彻底把人类禁锢在地球上。
所以人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太空垃圾的问题,甚至都有一些成果了,不仅能解决拦路虎,还能变废为宝。
在地球上人们可以“肆意”的浪费,但是到了太空里,人们必须斤斤计较……哦,不,应该是“克克计较”,能回收利用的就绝不从地面“发货”。
成本太高。
无法控制的时候,那些航天器的残骸就是太空垃圾,要是能回收利用,那它们就是宝藏。
设想中,通过修复、再利用或回收地球轨道上的卫星和“太空垃圾”,它们还原出来的材料可以用来建造未来的航天器或探测前哨站。
不仅减少了太空垃圾,还缩减了成本。
彻底不能用的,那肯定是回收。
有些只坏了一部分的,比如核心没问题,但外壳和部分线路出现破损的,只要换个新外壳和新线路就又是一个新设备。
而且还能以旧换新。
比如太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