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
刘光佐继续道,“这种天才一定要抓住,光是口头协议,我觉得还是不稳。他是不是不愿意签入学协议?”
罗智金郁闷的点头。
“这样!”
刘光佐低头来回踱步,想了想说道,“正好有这个合作项目,我们就给一个‘特聘研究员’,这样也方便项目挂在研究所。”
“实验室就对项目尽力支持,这对我们也有好处。”
罗智金有些惊讶道,“给个‘特聘研究员’倒没问题,但‘特聘研究员’需要博士学位吧?”
刘光佐摇头道,“既然是‘特聘’,就没有学历要求。这是我们实验室自己的事情。实验室的人员、财务你负责,你就看着办吧!”
……
赵奕和罗智金只是口头协议,并没有签署相关的合同。
但也不着急。
双方算是比较互信的,因为合作真的是双赢。
赵奕掌握着合作的绝对主动权,他需要实验室的硬件和人员支持,有些外围的代码以及硬件技术,也是需要实验室来支持的,但是他的要求并不高,找个差不多级别的实验室就能做到,而他研究的技术可是独家的。
智能与自动化实验室,也不需要真正付出什么,实验室的人员来说,好多都是博士生、研究生,做实验就是学习的过程,付出库存在的少许硬件,最多就是找合作商订做一些东西,根本就没有多少付出,却能收获到边缘成果和研发项目的名声,绝对可以说是‘赚到’了。
赵奕听到罗智金说,让他当‘特聘研究员’倒是很意外,仔细问了下才知道,‘特聘研究员’是一种新的‘聘用制度’。
有些博士刚毕业或博士后刚出站,一时半会想进顶级高校很难,能在顶级高校有个高起点位置便于迅速开展工作更难。
“特聘研究员”岗位像个中转站,给这些人提供了平台。
临时的‘研究员’职称可以突破等级制度和障碍,有资格独自申请到项目,能在促进成长的同时,也为学校带来资源和发展。
同时,“特聘研究员”也能带来不错的收入。
唯一就是不在体制内。
这个角度来看和辅警、城管临时工有些类似,都不是体制内的人员。
科研上也有不同之处。
科研、学术是要看能力的,就算在体制能做不出成果也没用,而游离在体制之外,只要有成果也会被看重。
有些“特聘研究员”,就是凭借优秀的科研成果,进入体制内直接就评为了教授,速度比同级担任副教授(副研究员)的人更快。
赵奕倒是不在乎进不进体制。
因为,能力。
只要有足够强的能力,不进体制不受限制反倒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