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 空间站和Z波发生器

作者:不吃小南瓜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行融化、塑形。

相关的技术人员估计,最低也需要两个月时间。

但是等在两个月也值得了。

只要能使用高强度的压缩材料,就会让内部发生装置,再也不会受到低强度倍率空间压缩的影响。

当然,也是有上限的。

六倍强度的压缩材料,能承受的空间压缩强度就是六倍,高于六倍就可能会让发生端口出现问题。

压缩强度和z波能量、覆盖范围粒子数量、磁场强度有关。

比如,当覆盖区域一片空旷,压缩倍率就会快速上涨,很可能让发生器直接出现故障。

其实也很好理解,就像是用铁锅炒菜,锅里什么都没有,自然就会出问题了。

赵奕仔细计算过,现有的设计来说,处在地面环境中,覆盖最小的区域,并且覆盖区域内一片空旷,最高能实现十二倍左右的压缩倍率。

这是极限数值。

之所以说是极限数值,和装置设计、地表磁场、空气密度有关。

12倍,听起来不多,实际上,即便是不考虑装置设计、地表环境影响,释放最高的能量,压缩倍率也不会超过14倍。

这主要和释放z波原理有关。

空间压缩倍率和所需的能量,是呈现指数级增长的。

如果要实现压缩倍率‘e的π次方’的临界值,地球表面的化石燃料,全部加在一起,最多也就能压缩几克左右的材料。

“那大概就是黑洞内部很普通的物质吧?”

赵奕思考着。

在实验组闲来无事,就是等待压缩材料制造的部件,赵奕就干脆返回了首都,到燕华大学平平淡淡的过了半个多月,中途还去参加了两次会议,都和压缩材料、核聚变装置研发有关。

然后他接到了刘建昆的电话,以及航天局发来的信函,说是邀请他去参观正在完善的空间站,以及制造好的大型反重力推进器。

航天局一直在研发空间站,空间站已经很完善了,实验舱、载人飞船都已经制造好。

现在已经到了最后的完善阶段。

航天局最初的设想是,利用火箭推进器,先把核心舱运到太空中,后续再一个个进行运载,并慢慢的‘拼接’在一起,真正完成整个空间站。

但是技术发展速度太快,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反重力技术快速发展,航空集团直接研发出了大型的反重力推进器,并且已经执行过几次,运行卫星上天空的任务。

所以航天局的计划也有了变化,他们召开会议决定,利用大型的反重力推进器,一口气把实验舱、生活舱、载人飞船,包括其他部分,甚至是实验器具,全部一口气打包运送太空中。

这个计划听起来非常的惊人,因为一次运送的重量超过四百吨,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