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像如孔奋、张堪这样的清廉吏,实在太罕见了。
荀贞思及当今天下的污浊吏事,不胜喟叹,又想到自己也是“贪浊”的一员,颇是愧疚。
不过,他的“贪浊”与那些贪浊吏的贪浊却是不同的。
那些贪浊吏贪图的财货本身,而荀贞两世为人,对财货早已就看淡了。财货之物是供人用的,够用就可以了,就如那句老话:便有广厦千间,夜眠八尺,便有良田万倾,ri食一升。财货再多,若只是留为己用,供己挥霍,最多也就只是满足些寡人之疾、口腹之yu,纯属浪费。
荀贞“贪浊”财物却是为了心中的“大志”。
他早先的“大志”是保命,现在则不是了。不管是保命,还是现在的大志,都需要钱。
百姓不易,生活艰难,他不能从百姓那里“贪浊”财货,只能私留缴获,反正这些缴获即使上缴到朝廷也只会被朝吏们分了,即便落下稍许分给底下州郡县,供以赈济民间,又也会被州郡县吏从中间过一次手,最终落到百姓身上的不过星星点点。与其如此,还不如由他来用。
又从“贪浊”想到了出颍川来的见闻。
早前在颍川的时候,因为颍川的士族多、名士多、党人多,在颍川为吏的郡守、令长尚还算不错,虽有贪浊残民之事,不至於比比皆是,百姓尚可勉强度ri,可当他走出颍川,历经数州、数郡,沿途所见,耳闻目睹,却发现处处一派乱世之象。
上有天子卖/官,下有州郡残民,诸侯王弃祖宗打下来的江山弃之如敝履,仓皇逃遁不顾,朝廷向叛军赎回俘王,百姓有冤屈无处可诉,哭号於道边看着贵人们趾高气昂、鲜车怒马地扬尘驰去。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就如赵云说的:“如果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甚至会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就将会礼崩乐坏,到了那个时候,海内必将大乱”。现今已是君无君像,臣无臣状了,群盗蜂起,百姓怀怨之时了,这天下如何不乱?
荀贞心道:“这大概就是乱世气象,国将不国了吧。”
他不知道在下曲阳战后阎忠曾密劝皇甫嵩造反的事情。
他如果知道,肯定会佩服阎忠的远见卓识。
天下之大,有远见卓识的不止阎忠一个。
如果说在黄巾乱前,人们还只是担忧天下可能将要生乱,那么现在,在目睹眼见了汉室、朝廷种种的倒行逆施、末世气象之后,却有许多人已看出这“天”恐怕是真的要换一个了。
事实上,就算是拒绝了阎忠建言的皇甫嵩又何尝没有看出呢?
他要是没有看出来,他怎么可能会摆事实、讲道理地给阎忠讲了三个拒绝造反的理由?他的三个理由是:“创建大功,不是庸才所能做的”,“我麾下的步骑新结易散,难以济业”,“虽遭黄巾之乱,但天下的百姓没有忘主”。
他这三句话的次序很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