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我所邀者仁民名

作者:赵子曰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在一块儿,他们整齐的衣冠与之不同,如鹤立鸡群,十分抢眼。

荀贞手搭凉棚,观望许久,忽一喟叹,对随从诸吏说道:“烈ri当头,农人收麦不已。观此景,忽有所感,做了一诗。”

诸吏早就听说荀贞是个“诗人”,早年在家乡时他就“写”出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佳作,此时闻他有了诗兴,皆凑趣道:“下吏等请闻之。”

荀贞遂吟诵道:“锄禾ri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荀贞以前吟诵过四言诗,吟诵过七言,这是头次吟诵五言诗。

汉之诗,重五言,轻七言,五言诗诗风质朴,多平白直叙,然蕴意真实。这首“锄禾ri当午”正合当下诗风,用字朴素,但诗中蕴含的那种对农人辛苦的怜悯、同情等等的感情是发自肺腑,实为真情实感,便是不识字的农人亦能体会得出。

荀攸、审配等从吏闻之,皆低声吟诵再三。

荀攸叹道:“明公此诗,悲天悯人,足可传诵於后世。”

荀贞吟诵此诗却非因是“诗兴大发”,而是经过再三考虑后的抄袭,他故作沉吟片刻,说道:“与其待流传於后世,不如示之於今朝。”

“明公的意思是?”

“郡遭贼乱,最苦的不是我等,是黔首。我yu命将此诗传送各县,命各县令长悬之於堂,ri夜见之,以使其不忘怜农,行用仁政。”

黄巾起乱、黑山起乱,豪族、大姓、士绅固然损失惨重,可最受苦的还是百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不止适用於太平时,也适用於战乱时。就荀贞之所见、所闻,尽管魏郡两遭贼乱,被灭族的豪强、士绅不少,可幸存下来的这些,因为有厚实的家底子在,现在过得依然是人上人的ri子,就比如邺县赵氏,每天吃不完、扔掉的美食佳肴就不知有多少。

而百姓就不同了,百姓没什么家底,便是太平时也只是苦苦熬ri罢了,一遭变乱,马上就成赤贫,那么多的流民从哪儿来的?在家乡连一粒粮食都找不到了,只好离乡流亡。

荀攸出身儒学世家,儒家讲仁,对百姓的遭遇他也是很同情的,点头说道:“明公是想以此诗jing醒诸县长吏,叫他们不要贪赃枉法、欺压良善。”

“正是。此外,我还有一诗,打算一并传给诸县。”

“攸请闻之。”

“chun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和上首诗都是后世李绅所写,名为《悯农。从诗意上说,这第二首诗应该再续上两句,诗中讲“四海无闲田”,假设的是太平时的事情,现在值逢乱后,似应再续上两句战乱后的情况,但一来,荀贞没这个才能,二来,细想之下,就连太平时农夫犹饿死,何况而今战乱刚过之后?留个白,不往下续也行,给读诗的人留一个想象的空间,也许效果更好。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