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天子信用的蹇硕等宦官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会顺从天子的意思,支持立刘协为皇太子,要想与他们斗争,要想立刘辩为皇太子,何进只能借重士人的力量。
一边需要借重士人的力量,以保证刘辩能被立为皇太子,一边又觉得何苗的话不错,如听从袁绍的意见,把宦官尽数诛掉,那么士人之势便无人可制,朝廷大权必将被士人垄断。
以是之故,何进其实也是很矛盾的,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荀贞只从袁绍、曹操等的信中和一些听闻到的事情中都能体会到他左右不定的犹豫。
说过何进、袁绍、蹇硕的事情,曹操又提了下天子阅兵於平乐观之事。
从曹操的信中,荀贞才知道,天子阅兵平乐观却竟是因为何进的奏请。在闻术士称京都将遭兵灾、两宫流血后,何进的司马许凉、假司马伍宕对何进说“《太公六韬说: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厌四方”,何进以为然,遂入奏天子,天子乃召四方兵,讲武於平乐观下。
接着,曹操又说了点鲍鸿、赵瑾的事儿。
鲍鸿是西园八校尉中的下军校尉,位仅在蹇硕、袁绍之下。赵瑾是上军校尉蹇硕的部下,为上军别部司马。就在曹操写信的时候,鲍鸿被朝廷派去汝南讨击葛陂黄巾,赵瑾则被派去平定巴郡的板楯蛮之叛。赵瑾是蹇硕的人,鲍鸿则是袁绍一党。
因为没能把何进调出京都,所以蹇硕又奏请天子,改对西园校尉中的袁绍一党下手。
西园八校尉的这八个人选是士大夫与宦官平衡的结果,其中有宦官的人,有士大夫的人,相比之下,士大夫占了上风,如袁绍、曹操、鲍鸿、赵融、淳於琼等都是士人,蹇硕虽为上军校尉,统率其余七个校尉,可真正与他同为宦官一党的只有冯芳,冯芳是已死的故中常侍、车骑将军曹节的女婿,所以,为了更进一步地掌控兵权,蹇硕奏请天子,遣鲍鸿出京击乱。
作为平衡,在士大夫的要求下,他也派了自己的别部司马赵瑾远击巴郡的叛乱。
袁绍一党在这件事是吃了亏的,鲍鸿是下军校尉,赵瑾只是个别部司马,孰轻孰重不必多说。袁绍先被派去击兖州、徐州之乱,鲍鸿又跟着被遣出京师,上、中、下三个校尉,现只有蹇硕一人留在京都,没了袁绍、鲍鸿在前头他和袁绍也已经派人去过颍川、颍阴,和颍川郡守、颍阴令俱打了招呼,请他们多照顾荀氏宗族,又在最后提到:“襄阳蔡德珪,荆州豪士,吾之故交,吾别有信付德珪,嘱以卿事,卿於长沙如不尽意,可往而依之。”
蔡德珪中的“德珪”明显是个字,此人是谁,荀贞不知,不过以曹操的谨细,既然他敢把荀贞在长沙的事告诉此人,敢对荀贞说“於长沙如不尽意,可往而依之”,那么这个人肯定是可靠的。
整个一封信,曹操说了不少事儿,不过却无一言涉及荀贞以后的前途。
曹操虽很想帮荀贞脱罪,可有赵忠在前,他却也无可奈何,对荀贞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