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猜得出来,至少有一点很肯定,他们对“出卖蹇硕”这件事现如今必是充满了后悔,本来形势大好,忽然间就被何进、士人占了上风,生死悬於人手,於此“危亡”之际,他们也不得不暂低下头,既然出卖蹇硕没有能换来何进的谅解、合作,那么他们就转而去贿赂一向对他们存有好感的何苗和何进的母亲舞阳君。
何苗很清楚如无宦官为党援,何氏一门非但不能得享贵重荣华,反而有可能会随着宦官的覆灭而最终也被士人除掉,所以,他和舞阳君数次向何太后进言,叫她千万不要听何进的话,并说“大将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社稷是什么?是国家。国家是谁的?是汉家刘氏的。现天子年少,“国家”在临朝的何太后手中。以弱社稷,即是说在削弱何太后的权柄。
何太后疑以为然。
眼看“诛宦”的事儿干不成了,要被何进的犹豫、何苗等的阻止而不得不半途而废了,袁绍的焦急、不安可想而知。
“诛宦”这事儿一旦干不成,一旦半途而止,待宦官缓过劲来,他袁绍首当其冲,他袁氏一族首当其冲,既是为了士人的利益,也更是为了袁氏和他自己的利益,到的此时,他不得不对何进下猛药了。
袁绍心知肚明,何进之所以一直迟疑不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何进不但忌惮宦官,也忌惮士人在京都的势力,换言之,主要是忌惮袁绍一党所掌握的京都武装力量。
於是,袁绍又一次来拜谒何进。
在这次会面中,袁绍向何进提出了:“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袁绍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症下药”,何进马上就同意了。
何进是大将军、录尚书事,军政一把抓,朝中第一人,召谁来京城全由他说了算,他说召谁来,就召谁来,正可趁此机会,把他笼络的“武人小集团”召来京都,以此来对抗、乃至压制士人在京都的军事力量。只要能把士人压制住,“诛宦”仍不行,但“逐宦”却就没一点问题了。
也是在这次会面中,建议过何进召四方猛将、豪杰入京后,袁绍又再一次提出,请求何进上奏朝中,赦免荀贞之罪,拜荀贞为执金吾或羽林中郎将,——当时荀攸亦在,这也是荀攸的第三次跟着袁绍来见何进。
袁绍对何进说道:“中平元年,贞从左将军击讨黄巾,逼死张角,战功为诸将第一,因功得为赵中尉,再迁魏郡太守,又分别於任上平定巨贼、击退黑山,实知兵者也,……其中详细,公达最知。如得赦其罪,命之募壮士以入京城,为将军爪牙,足镇诸宦。”
何进先已认可了袁绍召四方猛将、豪杰入京的建议,这会儿显是无法拒绝召荀贞入朝。可他之所以召外将入京,本就是因忌惮士人所掌握之京都军事力量,却又怎会答允举荀贞为执金吾或羽林中郎将?因是之故,遂有了同意请奏朝中赦免荀贞、议拜他为左中郎将一事。
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