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 三将浴血回克郑(一)

作者:赵子曰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书当然是写给孙聪的。

徐荣昔在董卓帐下时,他是仅有的一个非凉州籍贯的大将,与李傕等凉州籍贯将校间的关系实皆寻常,与这个孙聪的关系也不亲密,但他还是想试一试,看能不能把孙聪招降,就算不能,通过在箭书中所写的那些荀贞奇袭弘农县、段煨献城降等荀贞此战之诸功,以及夸大荀贞兵马声势的言语,或许也能起到动摇孙聪守城意志的作用。

却於城外等了会儿,没见城中有箭书射回。

徐荣笑与刘备说道:“看来我这个老相识是不撞影墙不回头,不愿降於咱们了。”

刘备说道:“适从将军绕城观望,备见此城颇为坚也,不打上一仗,料孙聪也不会甘心投降。”

徐荣说道:“将军令嘱我等,李傕、郭汜的援兵或许不久后就会到达郑县,我等最好能在此之前,先把此城攻下。既他不降,你我这就回去,抓紧时间,与左军商量一下进战之策。”

刘备应诺。

两人率从骑转回至筑营处,找来陈午,三人又把各自部中别部司马、都尉、曲军侯以上的得力军吏唤来,如刘备帐下的卓膺等,总计十余人,聚到了一块较为安静的空地上。

刘备代表徐荣,先把适才观察到的郑县县城的坚固程度和守军的戒备情况,向众人说了一遍。

然后,徐荣接口,说道:“敌情便是如此,这场仗该怎么打?汝等都有何高见?就请言来。”

战前召集诸多军吏,大家伙在一起讨论进战之策,这是荀贞自起兵以来,直到现在都还保持着的作风。——众人不知,在荀贞来的那个时代,这种会议有个名字,叫做“诸葛亮会”,但这既然是荀贞的习惯,那么上行下效,徐荣等人多也就把荀贞的这一手照搬学习了过来。

卓膺等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

徐荣坐在一边,不再作声,只是听他们说。

陈午不爱说话,也不出言。

刘备倒是没有丁点的架子,能和这些中级的军官们打成一团,时而称赞几句某人所出的主意,时而摇摇手指,表示对某个军吏所提建议的不赞同。他态度和气,有平易近人之风,偶尔还会开个玩笑,因便是被他不赞同建议的那些军吏,却是见得他的反对,也并不生气。

众人正议论之间,忽有斥候,从西驰马而还。

在虽然纷乱,然却有秩序的筑营区域里,这斥候很快就找到了徐荣等人,跳下马,奔之近前,向徐荣禀报,说道:“将军,郑县西出现了贼援,从长安方向而来!”

众人的讨论戛然而止。

徐荣问这斥候,说道:“贼援兵马多少?”

这斥候答道:“从旗帜数目、卷起的尘土,及其队形的长短等等各方面判断,贼援应当有三四千数,不到五千人,泰半步卒,骑兵约三四百。”

被这斥候发现的此支敌人援兵,正是李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