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彪觉得董承的这个建议不可靠,他沉吟说道:“屯田此政,圣意已定。目前,何止划拨用地已在进行之中,屯田所用的兵、民,车骑也早已去檄徐、兖,令招聚来许,我听说,而下有的已在来许县途中;粮种、耕牛、农具等物,徐、兖、豫三州亦在预备,不日即运到达,此政之行,已是箭在弦上矣!我等就算这个时候,再上书天子,进谏劝阻,恐怕也将是无用!”
“箭在弦上”,是杨彪恐怕进谏亦无用的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杨彪知道,卖官鬻爵这条罪状的证据太不充分,压根不能成立,所谓之“百姓怨之”,“民怨沸腾”也不至於,况且有陈纪等这些许县或颍川本地的大臣们在,刘协也肯定是只会信他们的话,而不会信杨彪他们这些外地人的话。
董承还有后策,他说道:“杨公,上书只是其一。”
杨彪问道:“其二是何?”
董承说道:“杨公,如承适才所言,现下许县之士绅乡贤对陈登低价购田,多有怨怼,既然如此,那杨公,我等何不?”
杨彪心头一动,说道:“何不……?君的意思是?”
堂中无有外人,却到底所言系是阴谋,董承不由自主压低声音,说道:“何不策动之?让他们联名告状!”
“……董君,他们会愿意这么做么?”
董承充满信心,说道:“上有杨公首肯,下有承奔走,焉有不成?”
杨彪在政治上毕竟要比董承成熟太多。起先的心动过后,他摸着胡须,细细地想了一会儿,复而觉得此策有点悬乎,很可能不会有什么作用,但是董承既然提出,且听来也是个办法,那就也不妨试上一试,便同意了董承此策,并按董承的主动请缨,将此事交给了他去办。
只过了两天,董承又来求见杨彪。
与两天前的求见相比,这一次,董承甚有气急败坏之态。
一见到杨彪,他就恨铁不成钢地说道:“杨公,恕承粗鄙直言,乡谚云‘狗肉不上席’,其言何意,吾今知矣!”
杨彪心下了然,仍自问道:“君何出此言?”
董承说道:“彼辈乡小,明明吃了大亏,私下里对车骑怨声载道,可我一说明来意,或置若罔闻,或旁顾左右,我多说两句,有的甚至就揖拜请辞!杨公,明明吃了大亏,现有我等大人愿为彼辈做主,不感恩戴德,却反这般可恨举为!真小人贱民也!这不是狗肉不上席么!”
这个结果倒是没出杨彪的意料。
这些许县的士绅又不是傻子,他们背后里抱怨两句,那也就算了,真要让他们联名告状,借给他们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荀贞现是朝中执政不说,许县周边於今还尽是他的兵马驻扎,兼以荀贞是颍川本郡人,荀氏在颍川的影响力本就很大,陈纪、钟繇、辛氏等郡之士望、右姓又已明白表态,站在他这一边,他们又怎能认不清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