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反响

作者:老白牛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粒无收。

而兴修水利,动不动就是耗费几千两银子,耗时多少年,各村寨哪有这个财力物力?

而且遇到大洪水,各村庄兴修的小水利一样无济于事。

所以这边的居民基本都是靠天吃饭,年景好时,匪贼的勒索也不严重时候,一年辛苦下来,可能勉强吃饱饭。

年景不好,遇到水旱灾,颗粒无收的情况太寻常。

所以,淮北民众对土地的留恋度是不高的,就算现在新安庄崛起,治安清平,民众可以安心大胆的出来经营,各村寨周边有数之不尽的荒野荒地,也没人愿意去开垦。

开垦荒地,需要的资本太大了。

不是开荒后就能种植的,若是生地,经常需要二三年的经营才会变成熟地,否则那种产量……

听闻新安庄招人,各村寨兴奋的议论纷纷,各庄青壮都是摩拳擦掌起来,一系列事迹后,不说新安庄民,就是附近村寨乡民,对杨相公都充满信心。

他们不知道杨相公会怎么经营,但却知道自己被招进去后,肯定可以吃饱饭,然后有工钱,买米买粮给家中妻小吃喝。

加上家中老小也做工,算算一年下来,可能都比原来辛苦种田还要强。

还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这是新安庄传出的名词。

还有,新安庄传出要修路,这可是这片百年未有的大事啊,各乡民高采烈的议论,有鼻子有眼的传言什么时候开工,人人赞颂杨相公的仁德,比后世高铁会不会经过自己城镇还兴奋。

而且是一种朴素的感情,不是为了拆迁款。

初八日,这种兴奋的议论更是沸沸扬扬。

当日,罗山庄。

这是焦山北面一座小村寨。

这边聚集的多是罗姓人,还有少量的刘姓、曹姓人家。

庄子不大,不到百户人,一道矮矮的圩墙,内中多是土木结构的茅草土坯房,沙土路的街巷,庄南寥寥几间砖瓦屋,然后庄子的北面,稀稀拉拉布着一些田地,种着小麦、高梁等。

庄子西面一间茅草屋中,徐贞娘正在炕上仔细缝制着军衣,她非常仔细,针脚细密,有时还用尺子量量尺寸,免得不合标准。

新安庄的缝作坊将大量军衣外包,鸳鸯战袄,手套,油布挎包,皮带索带,提供材料布料,然后让各庄妇女缝制。

当然,为免有人携款潜逃,一般都是由各庄大姓人家妇人作为工头,比如各当家的夫人们,让她们定期到新安庄孙招弟那边领取材料,定期交货,然后领取上批货物的酬劳工钱。

这样,可以极大避免她们见财起意,携款而逃。

毕竟这些人也算家大业大,都有家当财产在庄中,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有事大不了将她们的房子财产没收了。

这也是一种财产担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