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是在1994年,税改逼得地方官方放弃了大部分国营厂,改制以后,那些接手的人,基本都是以前的老管理,他们上手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员。
所以导致很多原本的国营厂工人下岗。
在1994年之前,除了少部分特区,一般的城市基本不会招商引资,都在闷头搞国营厂。
1994年以后,地方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税收的百分之二十五,剩余的百分之七十五都要交给上京,这也就导致后来国库有很多的钱,因为税收都跑到国库里去了,1994年之前可不是这样的。
国库有钱了,上京就可以做大胆的规划,大搞基建、大力扶持私人企业发展、大量购买外债,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但这样一来,地方就没有钱了,而税收主要来源是企业,企业交税多,每多收一百块钱税,地方就有二十五块。
所以,1994年以后,地方为了钱,大规模招商引资,扶持企业,想尽办法让自己本地的私人企业发展起来。
这一切,说白了就是为了税收。
企业要发展,那就要人才,大学是人才的摇篮,基本也是人才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站,所以地方也就开始重视起教育。
鹏城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没有什么名牌大学,后来地方花了很多钱去扶持大学发展,就是为了人才。
1994年税改还做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土地交易权下放到地方,地方除了税收,其次就是依靠卖地赚钱,在1994年前,这个权利是不在地方手里。
这也是后来很多城市为了发展,都跑去扶持房地产的原因,因为地方卖了地,钱都是地方自己用,不用上交国库。
这就是一个连锁因果关系,1994年税改导致地方只能通过税收和地皮赚钱,地方就只能去扶持私企,企业要人才,人才基本都在大学,所以地方就要想办法吸引大学生留在本地,比如对高学历人群开放落户等,都是为了留人。
而张谦修现在要建大学,对于本地来说,吸引力是不够的。
至于给张谦修扶持,就算张谦修给他们一定的“返水”,对他们吸引力也不够,因为地方不缺钱,尤其是对于牛正平这样的一把手来说。
张谦修心里也很明白这个因果关系,他以前对这些不太懂,知道1994年税改过一次,但具体情况他不了解。
现在他看多了书,知道了其中的逻辑;见识也广了,知道其中的利益关系。
所以,张谦修大概也能推测出一些东西来。
想要从这方面说服他们,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但又要给他们足够的利益,那就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
张谦修说道:“两位领导,你们可能还不知道我对这个学校的规划,这个学校,可能每年招的人不多,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