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下班。
1984年,从大领导肯定南方的成果后,‘下海’这个词儿就经常被人提起。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共有3次下海经商浪潮,分别发生在1984年、1987年和1993年。
然而1984年的这一拨,多数是靠继承海外遗产、留洋打工、倒腾紧缺商品、甚至包括部分靠辛勤劳动先‘富’起来的人群,也就是银行账户上存有十几二十万的人群,俗称‘食利阶层’。
看到这些人过着悠闲、富足的生活,成为现在社会羡慕的对象,也导致很多单位人心躁动,都想着下海赚钱。
在当今这个年代,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序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等等,最后才是科学家、医生、教师。
“修大脑的不如剃头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是现在社会的真实写照。
不过,1984年的经商潮灰色经济的特点忒浓,最终被国家整顿下去。
现在的‘大款’,按后来的标准看,不过是一个中下水平的工薪阶层。
然而,如此优哉游哉的生活,就让很多人眼热,纷纷丢掉手里的金饭碗,也投身到下海潮中。
突然间缺失那么多人,报社里的工作人员工作量就变大不少。
从报社下来,就看到等候在下面的赵冬梅。
薛瑜急忙快步上前:“现在下班也没个准儿,你不用每天都来这么早的。”
“姐,我可是答应我哥要保护好你,所以得来早点,万一你提前下班呢?”赵冬梅淳朴一笑:“姐,你饿了吧?咱回家去,我已经做了饭,回去就能吃,对了,今天来了客人。”
“来了客人?”薛瑜吃了一惊:“谁?”
“就是那个姓唐的香港女老板。”
“啊?你怎么也不上去通知我?我们快点回去吧,别让她等急了。”薛瑜急忙说道。
赵冬梅跨上自行车:“姐,我带你回去。”
等薛瑜坐在后座,赵冬梅就踩着两条大长腿,飞快朝家里踩去。
尽管后面坐着薛瑜,但依旧毫不吃力。
唐婉茹回来了。
来到京城时已经较晚,所以只能等到明天再去面见大老板,第一站自然是先来看薛瑜,因为她还带着苏辰的信回来。
等到薛瑜回来,见到唐婉茹时,她急忙上前来,抱着唐婉茹:“婉如,你这是从美国回来?一路风尘仆仆的,下次见到苏辰,让他给你多找几个人。”
俩姑娘抱了抱,才分开。
薛瑜又急忙道:“冬梅,快热一下饭菜,婉如肯定都饿了。”
赵冬梅应了一声,就去忙活着。
“还好,我路上吃了点。”唐婉茹笑着道:“其实我是从英国来的,带了老板给我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