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支撑的柱子多为圆柱和方柱,菱形的柱子是南越王宫特有的,一些切割技术和砌法有着西亚的风格,这些都与这条海上航道息息相关。在文化建设上,赵佗也表现出开阔的胸襟。《粤记》盛赞“广东之文始尉佗”正是这一事实的反映。
银盒
秦平百越前,越人的记事方式停留在刻符的阶段,尚未演化为成形文字,各地语言不通,给记忆和交流带来很大障碍。赵佗主政后,考虑到南越国大部分官员来自中原,便将汉字——秦统一后“书同文”政策倡导的小篆,汉代时惯用的隶书——定为官方文字,起草诏令、百官上奏时均用汉字,还在南越国全境推广使用。在日常交流上,赵佗还大力推广中原语言。后来,南越国统治者还促进文字和语言改革,还吸收了越人语言文字的某些特征,大大适应了统治形势的需要百越民族多才多艺,在赵佗“汉越一体”政策下,越族艺术与中原艺术得以融会贯通,如舞蹈就有越式舞和汉式舞,越式舞五花八门,有翔鹭舞、羽舞、武舞、芦竹舞等,汉式舞比较单一,即长袖舞。
长袖舞绘画
赵佗在岭南的大开发使得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越人结束了分散的部落统治,一跃而直接跨文明有序的封建社会,与中原的差距大大缩小,极大地推动了岭南地区的文明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赵佗表现出了博大的胸怀和恢弘的气魄。在今日的广州南粤先贤馆内,赵位列第被称为“开发岭南第一功臣”,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