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后方的两个丘陵位于两侧,在中间留下了一个狭窄的山道,使得后方虽然有路,但是大队人马却无法从后方发动袭击。
大营的东侧是一条河流,虽然不算湍急,但是深度不浅,想要从这里攻击也是不易。
而南侧向前不远便是大乾的主力,敌人若是从南侧发动攻击,除非是主力已经被人击溃了,这个时间也足够将主将调动兵马防。
所以后军大营的防御重点便落在了西侧。
在夜色的掩护之下,杨清源带兵翻越丘陵。
这个山丘海拔不高,但是确实比较岩壁陡峭,对于杨清源来说不过瞬息的事情,空中变向就可以直接飞上丘陵,但是麾下的士卒却不行!
杨清源将三千精锐分成了两部,第一部为他自己带领的一千人,翻越丘陵,来到了马圈的正后方。
另一部两千人,去搬运木石,将山间的道路堵住,并安放引火之物。
这丘陵虽然陡峭,但是有杨清源在前方开路,一千人马还是艰难地爬上了山崖。
而就在这个过程之中,众将士对于杨清源的信任更上一层。
一支部队的强大,关键在于部队的凝聚力如何。部队的凝聚力有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对将领的信仰程度的基础上的。
杨清源不仅仅是自身武艺高强,从苍云关至此的一路之上更是与将士同甘共苦。
此次攀爬更是身先士卒,为众军开辟道路,立时得到了众军的认可和拥戴。
一千人马一共有九百九十八人顺利爬上了山崖,剩下两个在攀爬的时候崴了脚,只能留在原地。
在山岗之上,休息了片刻恢复体力之后,杨清源对着众将士说道。
“弟兄们,我也不说什么激励士气的话了,明天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在宰杀着大乾的牛羊,品尝着元蒙的奶酒!此战必胜!”
“出发!”
随即杨清源带着士气正盛的一千人马悄悄地潜下了山岗。
胜败之别,犹如弈棋,只在一招之差。
敌将的兵法干略绝对有名将之资,他的所作所为合情合理,充分的体现了他的睿智,但没犯错,并不代表没有破绽。
杨清源在战术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对于战机的把握,显然更胜一筹。
在后营的十万匹战马就是他最大的破绽。
杨清源带着兵马越过围栏,这里有十万匹战马,小部分预备的战马被放养,而作战的战马则都在马厩之中。
敌将没有将后方当做防守重点,但还是安排了五百人象征性地防守在马厩的正后方,说是防守,其实更像是看管,防止战马偷跑,或者有牧民来偷马。
负责镇守此地的千夫长,也没把这所谓的防守当回事,说是镇守马厩,其实就是个看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