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四章共同发财

作者:tx程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下了“首相当虑百年事”的基调之后,他就在政务院内部工作会议上,学习了全旭用数据调查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首先就是借助皇家学院的资料和人力,进行了从秦朝到大明朝逾一千七百余年间,山西、陕西、河洛地区共出现一千两百多次旱年。

但是,大规模旱灾,共计十三次,而黄河溢口、漫决、改道之灾,近四百年,要远较陈宋朝以前为频。

经过这次数据和资料的对比发现,随着这三四百年以来,旱涝灾害自然灾害的频率比宋朝之前增加了三倍有余。

大明从来不缺乏聪明人,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沈明泽等内阁大阁开始连续坐阵京城的皇家学院,针对这个问题邀请学者和教授进行讨论。

这次学术性的讨论,还有外籍人士加入,分别是参与过徐光启修撰《崇祯历法》的汤若望、龙华民(意大利人),罗雅谷(葡萄牙人)、邓玉函(瑞士人)等人。当然,更多的则是来自大明各地的学者,以及专业人士。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中国的历朝历代,皆设太史。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太史会记录下来各种史料,就是因为这种史料的存在,可以更好的了解西周以至秦汉以来,历朝历代的情况。

根据这些史料发现,黄河改道、变迁甚至、溢口、漫堤与北方旱灾都提高了将近三倍,另外是一个问题是关中地区。

就像西安城,也就是长安,有的历史说是十七朝古都,有的则认为是十三都,有的则认为是六朝。各种观点,其实说的都是一件事情,断代不清,基本上都勉强可以站得住脚。如果以最客观的角度来说,长安就是六朝古都。

为什么在唐朝以后,长安就不再被当作国都了呢?

就这个问题,以及气候变化,这种种事,与关洛地区耕地过度开发、林草锐减有直接关系。世人并不缺乏远见者,西北地区生态恶化的问题,也不是今天才发现。

就像后世,只要是自驾车经过函谷关和潼关,就难以理解,为什么秦国可以以函谷关以拒东方六国百万大军?

函谷关的所谓涵道确实狭窄,可是两侧的山顶都可以通行?难道关东六国就不知道从山上绕行?同样的问题,当时函谷关两侧是桑稠塬,生长着天然桑树林,几乎寸步难行。

可惜,到了唐末那里的桑树已经被砍伐殆尽了。

经过这一些的变化,大明的皇家学院开设了新的研究课题,如《论关洛水旱事》,另外《灾害与环境》。

就是这几年在鼎新朝旱灾减少,因为全旭废除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不再需要用神化自己,在漠南漠北,游牧民族消失之后,其实也不算是消失,主要是改变了他们逐草而居的生活习性。

中国历朝历代,能够控制远东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