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一样的论点就会显得自己很厉害一样,而写这些东西的人乐乐呵呵数钱收智商税,又何乐而不为呢?两者形成了一种正反馈,阴谋论流行也就不奇怪了。
而祝守一觉得此现象不限于西游记,《三国演义》也一样。有时候讨论个三国演义武将排名,总有正史大帝跳出来说:“正史里的关羽/赵云没那么猛,他们被罗贯中过度的火化了。”、“诸葛亮就是垃圾,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赵云就是个保安,历史上陈到才最牛逼”,好像这么说就显得自己比三国演义读者更懂历史一样。
但据祝守一的观察,这些往往既没有完整看过《三国演义》,也没有完整看过《三国志》,他们的很多观点要么就是道听途说。
历史圈也有类似的现象,诸如铁血强宋、千古一帝广大帝之类的奇葩观点,偏偏这些明显违反史实的观点也能得到一大批拥簇,好像全天下骂杨广的都是zz,就他一个聪明人懂广大帝的不容易。本质上还是小众优越心理+懒得翻书在作怪。
所以祝守一觉得有这种现象一点不奇怪,他们既要满足自己的小众优越心理,又懒得去翻书,又有吴闲云之流写的现成的东西,阴谋论可不就流行了么。
无论是炮制阴谋论还是跟风阴谋论都是不需要门槛的。
对于某些人来说,看书相当困难,但是理解阴谋论却容易的多,毕竟阴谋论理解起来不花费任何力气。网上兜售各种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的文章读着过瘾,可以跟风了然后向没看过原著的电视剧党秀优越感,“别被电视剧骗了,原著中猪八戒实力可不比孙悟空弱”“电视剧看多了吧,原著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根本就没闹出多大动静”,摆出一副自己了解真实的原著的姿态以期待他人投来崇拜的目光。
而对于阴谋论的炮制者来说,炮制阴谋论也基本无须什么门槛。
以吴闲云的《煮酒探西游》为例,整本书翻来覆去不外乎一个核心——“故意”。先确定“故意”这一宗旨,接下来就是尽情发挥自己吹水本领的时刻。
祝守一这里说实话,看电视剧和营销号文章,比看小说容易太多了。
看电视剧,有视觉和听觉两种信息,不用特别专心地全神贯注,也可以获取到一部分信息,因此以这种方式了解原著,是非常轻松的。但影视剧在改编过程中,即使完全遵循原著,天生也会丢掉很多文字信息。更别说还有很多导演和编剧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剧情进行大幅度修改了。
而营销号文章,相比于原著,要短小得多,且有“观点”有“解析”,这种碎片化的处理,大大降低了知识的获取难度。只是这些观点和解析,有多少是遵循原著,有多少是合理推断,有多少是断章取义,有多少是胡编乱造,没看过原著的人,就很难分辨。
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个说法,说真假美猴王那一回,被打死的是孙悟空,后面是六耳猕猴跟着唐僧取经。理由是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