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集中在沙僧身上。领导人的多疑、武断、昏昧、自负则集中体现在唐僧身上。
《西游记》是一座宝藏,有很多东西值得去挖掘。它给我们的启发太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巧舌如簧,道不尽其美;巨笔如椽,书不尽其妙。
人生的旅途,恰似一次远征。诱惑不断,挑战不止。起决定性作用的,非沿途的险山恶水,而是人的初心和意志。行路难!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而祝守一其实觉得西游记开篇立意【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造化即是因果,会元即是轮回。
说,人要想明白因果、解脱轮回,非看西游记不可。
释厄,则是:释化苦厄,心经里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也就暗示了西游记的主题:说的就是人在自己的颠倒梦想中,屡遭挫败,最终了悟空性,度了人生中的一切苦厄。
师徒四人即是一身三心
所谓的降妖伏魔,不过都是自己的心魔。哪有什么师徒弟四人,分明就是四大皆空。
悟空悟空,了悟空性,便得清净心。为什么孙悟空逃不出佛主的五指山,哪里有什么五指山,那分明就是五蕴,著因著果的众生面对五蕴:色受想行识,那一样不是如同大山一样被压的喘不过气来。悟空在还无法觉悟空性的时候,是绝对无法逃出五蕴这座五指山的。
而上不怕天、下不怕地的孙悟空为何单单受不了观音菩萨教给唐僧的紧箍咒,纵有七十二般变化也斩不断这金箍呢?
因为这金箍是金刚打造,而金刚是天底下最硬的物质,能断金刚的天底下只有一部佛经,那就是金刚经,我们虽然都听说过金刚经,但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金刚经的全称叫做:《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而取经完成后孙悟空发现他头上的金箍自己就消失了,这是因为这时候的孙悟空,已经悟到空性,而空性正是金刚经的主题。
相对应的紧箍咒,实际上正是大名鼎鼎的心经咒语。我们说师徒四人本是一人,唐僧表肉身、悟空表自觉之本心、悟能表觉他之爱心、悟净表无上正等之清净心。
人在自我修证的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五蕴不空,所以要悟空,而悟空之后,就势必要升起度化他人的慈悲心,是舍身为人的菩萨心肠,是脱离男欢女爱的大爱之心。我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自己能不能做到这样的大爱,是名:悟能。
而一个人不但了悟了空性,修证到自觉;
而且也悟了能爱,修证到自觉觉他的菩萨境界,
那么离成佛就只剩下最后一步,那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无上正等正觉,是为究竟涅槃的清净心,是名:悟净。
西游记看似一场纷纷扰扰的取经之行,实则是一步一台阶的自我修证之路,可以说是人生至高无上的终究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