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小说能玩出这种结构的再也没有了。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西游记》也像其他取经故事那样,从唐僧入手,孙悟空只是后期加入,那全书会失色多少?
很多人读《西游记》,往往会觉得有些取经故事没劲,其实不是取经故事没劲,是开头太灿烂了,简直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反叛思想的巨大释放,颠覆性的生命力都凝聚在那么前七回里,太好看、太精彩了,把其他篇章都映衬的黯淡了。
作者的全书结构也是精心打磨的,孙悟空横空出世用了七回,介绍完唐三藏也是七回,猪八戒和沙僧加入取经队伍用了八回,这个篇幅节奏是非常有控制感的,绝不是作者不加思考随便玩玩写就的。
全书取经故事的结构也是很有讲究,你会发现越近西天,出现的妖精都越和气,前面的妖怪都是熊,狮虎,但等到快到西天了,最后出现的妖怪都是玉兔、犀牛,这些食草类妖精在后期是主流,很有意思。
第三点,多少人这百年来,为了《红楼梦》的隐喻猜来猜去,一会映射曹家自传、一会写明珠家、一会隐含了宫斗大戏,都是盲人摸象,自得其乐罢了……
但试图破解《红楼》隐喻的队伍很热闹,比起来,试图破解《西游记》隐喻的很少,猜《西游记》的为什么很少?
因为根本猜不了,《西游记》一书简直就是隐喻的世界。
孙悟空是什么?是不是心猿?
六耳猕猴为什么能和孙悟空抗衡?
就算还有一只了不起的猴子,为什么六耳猕猴为什么能有堪和金箍棒相比的神器?并且让人分不出来?
为什么六耳猕猴连金箍都有,同样受到紧箍咒的束缚?
佛祖降服六耳猕猴前曾说了一句话:且看二心竞斗而来……
孙悟空和六耳猕猴是不是一体?
为什么六耳猕猴死后,唐僧再也没有赶过孙悟空?
想明白后,真是想为孙悟空一哭,为六耳猕猴一哭……
白龙马是什么?是不是意马?
心猿桀骜,纵横天下,
意马为何龙化于形,只知守拙?
心当纵横,意当坚守。
为什么历史中大无畏、真勇气、求解脱、智慧无二的玄奘大师,
到了作者笔下会成了哭哭啼啼的唐僧?
要知道历史中的玄奘真是无比灿烂,
那是自学梵语,在佛学界,靠一口外语拿下辩论大赛冠军的人物啊,
这什么战斗力?
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大师可是对着五印十八位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发表佛学宏论,论文答辩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的啊。
玄奘大师可是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