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五章 皇帝养蚕3

作者:渤海郡公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不用提存钱的事,少不得还能卖些股份给你们。”

众大户来存钱非但是为了获得利息,也有想攀高枝的意思。能否获利姑且不说。光是缫丝厂自带的“部照”就值一大笔银子。

这还要说明大明的商业体系。

为了方便收商税,商品贩卖要经过牙行,或是专门的产品行会。比如蚕农是不能自己直接兜售生丝给机房的,只能卖给丝行,然后由丝行转卖。丝行由此获得了巨额利润和定价权,当然也会引起别家觊觎。

那些有背景的世家,会自己取一张“部照”,由此参与到生丝贸易之中。

对于只有钱而没有背景的人家而言,要想拿到部照就不容易了,只能入股。这有些类似后世的挂靠,打着有部照人家的旗号下乡收丝,虽然要上缴一定的规费,但这个行业本来就是暴利,些许小钱也就无所谓了。

照道理说,无论是拿部照或是牙行,都该缴纳商税。事实上纳税这一环节却被人为忽略了,所以浙江是丝茶大省,也是走私大省,因为大家都觉得纳税没有任何好处。

在经济受到直接打击的北方诸省,牙行这一中间环节几乎被打压得消失。所有的商家都可以出钱在报纸上做广告,或者在市场上自己出售货物。课税司会根据不同产业和商品直接向他们收取税款,而牙行作为中介服务机构,也只能你情我愿地收取佣金,一样得向课税司报税。

南方的经济形态还是保守的传统样式,许多世家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牙行本就是其获利的一个渠道。如果要直接打击牙行,势必又要惹出新的问题,还不如用更柔和一些的方式将之摧毁——多办些皇家产业,出售部照,打破行业垄断。

譬如今年浙江的丝行就有苦难言。皇帝的缫丝厂能够以六倍以上的效率出丝,质量还好。由此也能消化市场上大量的蚕茧,给出的收购价为一担五十两,几乎等于生丝的价格。

这样的高价收购之下,农民自然乐意直接出售蚕茧,减少了自家的工作量,还避免了缫丝带来的损失。

如果换个土豪敢做这等天怒人怨的事,多半会被丝行和各大丝家联合起来惩治一番,往轻里说也要让他滚出浙江。然而这事是皇帝那个杀神做的,他不来找各家的麻烦就已经是天可怜见了,谁还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而缫丝厂又像是个无底洞,再多的蚕茧都能收进去。若不是地域、交通和蚕茧不能久存的问题,恐怕今年丝行连眼下这点丝都收不起来。

只有往年的三成,怎能不让各走“丝”之家愁云惨淡?

……

“刘家姐姐,缫丝厂里又进了一批缫车,我想荐你去如何?”打头娘子找到刘家娘子,一脸笑意之中带着邀功的快乐。

刘家娘子早就听说缫丝厂里只管缫丝,有个底薪,女工出了多少丝另外加钱。不过她原本就不善于缫丝,在家时候就只能给婆婆打下手,所以也没报名。<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