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海军提案

作者:渤海郡公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能用需要明火引燃的火药,那么出路在哪里呢?

钢铁、火药同时指向了另一个关键点:化工。

非但化学需要进一步发育。还要形成化工。

徐梁知道化工产业的重要性,但也知道自己的斤两。连揠苗助长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手法:建学、砸钱、办期刊。

十一月,帝国化工大学正式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建校招生。这所与经世大学同样规格的新大学,涵盖了从钱塘江到西湖南岸的广大西湖风景区,请了江南最负盛名的园林大家进行校园设计。

宋应星出任帝国化工大学祭酒,同时兼任物理和化学系教授。

与经世大学不同,帝国化工大学从筹建以来就受到了各方关注,多有乡绅和浙省势家捐赠。他们倒没想过借大学敛财获利。单纯是因为帝国化工大学离着家乡近。同时也因为帝国化工大学的化学系和医学院对他们的生活有极大影响。

在他们看来,化学多半是依据设立的金丹之学,是解决死后的问题。

医学院则汇聚了江南许多国医圣手,是解决生前的问题。

这两点可要比京师大学的技工之学重要得多。

初生的化学其实并不需要研究者特别高的天赋,它更像是科学王国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手进行实验。进而将实

验过程和结果形成理论,以公式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明代,道士们已经发明了制取硫酸的方法,并将之用于药物。利玛窦和汤若望也带来了西方制取硝酸的方法,与明朝道士们的方式有异,结果却是一样。可以说。在无机酸的制取上,大明已经有了足够的实验室基础。

宋应星在消化了前人的知识基础之后,通过定义命名,总算开始了新的征途,带领着三百学生开始研究人工制取纯碱和烧碱的方法。同时也安排人手研究如何提高产能。

徐梁因为化学的进步也不得不设立皇明定名学会,对各种单位、元素、产品名称进行定名。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名正也是儒家追求的目标,故而对这个定名学会的期待极高。非但内阁以次辅孙传庭加入学会,同时还广邀海内名儒,如黄道周、刘宗周等人也都入内供事。他们都是学富五车的大儒,博览群书,就算是新的事物也能找到与三代时旧事物的联系,正适合做这种工作。

徐梁则主要是学习。

即便他是皇帝,也不可能强迫天下人改变来适应自己,否则就成了暴君。徐梁并没有当暴君的欲望,所以他还是决定在大方向上随大流。比如现在,他也习惯了用“阳作”来表示氧化反应,用“阴消”来表示还原反应。

当然,这与徐梁当年化学成绩平平也有关系。

在徐梁实行“劫富济贫”之后七年,大明世家家们终于学会了照章纳税,申报财产。对他们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