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卖苦力,就尽量不要去出卖苦力,因为你的苦力非常的廉价。
当付出和回报难以成正比例增长时,必须要想着去改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强。
祖辈们也许想过改变,也改变了,父亲母亲也许想过改变,也改变了。
生活每天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当我们在改变时,外面也在改变,我们改变的速度跟不上外面,所以我们永远是落后的。
想起了荷兰的风车,上高中时,班主任曾经讲过荷兰的风车。
风车在许多国家都有,而在荷兰却成为这个国家的标志,荷兰的风车遍布全国各地。
300年前,荷兰便拥有了一万多架风车,有的风车有几层楼高,风翼长达十几米,这些风车建筑质量很好,有的现在还在用。
在那个年代,荷兰人为什么要造如此多的风车?
答案很简单,用风车代替人力去碾谷物、榨油、锯木头等等,而这些活对于同时代的国人来说,都会用人力去做。
我们的祖辈习惯了流汗,习惯了出卖自己廉价的苦力,我们从自己的祖辈们身上继承了这些优良的传统。
当我们的祖先以勤劳为荣,以流汗为荣时,荷兰人却用机器节约了大量的精力,他们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休闲上。
在荷兰的公园、海边,到处都是懒懒散散晒太阳的人,而这些懒懒散散晒太阳的人,许多人都是农民。
在我们生活的城里公园和海边懒懒散散晒太阳的,有几个人是种地的农民?
荷兰人大造风车的年代发生在康熙王朝期间,几百年过去了,今天的农民依然靠着出卖苦力维持着最低层的生活。
……
班主任讲的故事,曾经在尚云心中产生过一丝丝破浪,但那个时候他只顾读书,听过后也就当成了耳边风。
现在回忆起班主任讲的荷兰风车,尚云认识到自己生活的这个小山村贫穷的根源在于依然用流传了几百年的手工劳动代替着机器劳动。
农业的出路在那里?
用机械劳动代替手工劳动或者人畜劳动,把大量的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也许是将来农业的出路。
想到这里,尚云笑了,他笑自己想得太多了。
当下的问题是如何走出贫困,而不是想农业的出路。
一百来亩耕地,只有五亩平地,还是生产队组织群众用铁锹和架子车推平的,村里连一辆三轮车都进不来,谈何机械化耕种?
这是一种空想!
当下最急的便是如何弄来钱,而不是去空想。
在这个地旷人稀、靠天吃饭的尚家河村,霜冻、冰雹自然灾害频繁,曾经有位农业专家考察后说,尚家河村根本就不适应种植粮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