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九方皋

作者:山谷村夫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鸿先生画的好,可并不知道他的青春曾经也如我一样四处流浪,生活艰辛。”他淡淡说道。

“这我还真不知道,我还以为徐悲鸿先生是一个富家子。云,你给我说说一下大师的青春年华,让我更多了解一下大师。”她说道。

要的烤肉还没有上来,反正闲坐着,就当是找话题,他开始讲述起了徐悲鸿大师的流浪生活:

从13岁开始,父亲就带着徐悲鸿前往外地谋生,他们一路流浪卖画,来到繁华的无锡。

在无锡,他看见了一个个富人出入各种高级消费场所,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同时也看到了低层人民的挣扎,衣衫褴褛的乞丐穿行于街头巷尾,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在无锡,让他对百姓之苦有了切身感受,他开始深深地同情低层人民,试图做出一些为低层人民服务的努力。

他在精心画好的作品上开始署名“神州少年”,盖上“江南贫侠”的印章。

他原名徐寿康,后来自己改名为徐悲鸿,是要让自己从个人的康乐安宁之中脱身出来,成为空中长久悲鸣的鸿雁,为这世上的不平之事奔走。

年少时期的志愿,徐悲鸿终其一生,没有改变。

没有父辈显赫声名的支撑,没有过多的金钱,推动他一步步走下去的,是他从小立下的志愿——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这个动力驱动着他,让他不断地学习绘画,谋求变革。

不过,通往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而且遍布荆棘。

徐悲鸿19岁那年,父亲因病过世,他随后前往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

当时,在上海中国公学担任教授的同乡徐子明先生收到他的来信,决定帮助他。

徐子明将徐悲鸿的绘画作品带给著名教育家、复旦公学校长***。

***看了徐悲鸿的画,非常欣赏,表示可以安排徐悲鸿到学校任教。

当徐悲鸿辞去家乡的3份教职,来到上海,找到李校长时,李校长却对他说,徐悲鸿还是个孩子,无法胜任教职。

徐悲鸿丢了家乡的工作,在大上海无法立足,流落于上海,找不到谋生的出路,长久和低层人民混迹在一起。

后来徐子明介绍他去见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的编辑恽铁樵,恽铁樵看过他的画后,并没有为徐悲鸿在商务印书馆谋得一份工作,反而说“徐悲鸿的画不合用”。

刚刚经历丧父之痛的徐悲鸿,丢了工作,找不到新工作,身上没有分文。

他饥寒交迫,流落他乡,绝望之中,来到黄浦江畔,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望着滔滔江水,他想起了父亲临终前对他的嘱托,家中两代画家,父亲殷切地盼望他能够后来居上,超越先辈。

透过滔滔江水,他仿佛看见母亲和弟妹还在家中承受着生活的重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